春节联欢晚会对于中国百姓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春晚办得越来越不让大众满意、吐槽不断,春晚导演也是压力山大、叫苦不迭。
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一大群人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看起来十分热闹,但没什么深刻印象,还没等明白怎么回事时,春晚就结束了。
其实,想要办一场让多数老百姓满意的春晚并没有那么难,我们不妨参照一下史上最成功的84年春晚。
可能有的人会很不服气,认为那时的春晚才刚刚兴起,老百姓因为新鲜感而情有独钟再正常不过。
这话没毛病,但却不全对,84年春晚的独具匠心、经典不断才是让人难忘的关键。
先从现场布置来说,就给人一种其乐融融的温馨感觉。演员和观众围坐在一张张摆满瓜果梨桃的圆桌前,一边聊家常一边吃水果一边看节目,瞬间把观众带入到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大家感觉这就是一场简单的元旦联欢会,十分接地气。
再说说舞台布置,舞台上尽管只有一座喷水池和简单的星空背景,但却给人一种浪漫温馨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很快让观众把目光集中到演员身上。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舞台布置,酷炫的灯光晃得你有点睁不开眼,不断切换的背景画面让人直迷糊,再加上一大群衣着华丽的伴舞围拢,你也整不明白舞台上究竟表演的是啥节目。
除了现场布置简约而不简单外,84年春晚的开场白也令人印象深刻。
虽说主持人并非专业,但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笑星和影星,一下子又把春晚和观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简单幽默的开场白和演员自我介绍后,春晚正式拉开帷幕。开场曲是由蒋大为、李谷一等多名演员联唱的。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届春晚的开场曲是历届晚会中最好的。
“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春归”光是这两句歌词就把春节的喜庆气氛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春晚,主持人尽管十分专业,但看起来更像是一位抒情诗人,经典语句层出不穷、连绵不断,几乎占去了整场春晚三分之一的时间。
开场曲甭管是什么,总是体现出热闹二字,一大群演员又唱又跳,热闹倒是热闹了,但只是热闹而已。
说来说去,一场春晚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得看歌曲和相声小品这两个硬实力。
84年春晚由于条件所限,一名演员至少要表演两个以上的节目,甚至是三四个,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节目质量的判断。
在歌曲方面,84年春晚又是狂甩其他春晚几条街,很容易引起观众心中强烈的共鸣。
沈小岑的那首《请到天涯海角来》,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到四季如春、瓜果满树的海南岛。
朱明瑛的那首《回娘家》,更是将年轻人春节急于回家团聚的情感抒发到了极致。
张明敏的那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无数海外游子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奚秀兰的那首《阿里山的姑娘》,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可以说,84年春晚的歌曲类节目几乎首首都是经典、首首令人难忘,而且各具特色、深入人心。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春晚歌曲类节目,不断涌现的流量明星们尽管貌美如花、帅呆酷毙,但其演唱歌曲的质量实在难以恭维,反正我是一首没记住。当然有的影视明星跨界唱歌倒是可以的,只不过得差不多少才行啊。
至于相声小品类节目更不用多说,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和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已成为永恒的经典,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而我们现在春晚的相声小品类节目呢,除了东拼西凑就是老调重弹,难有经典再现。
多方面对比之下,如今的春晚和以前的春晚差距明显。那么是不是说我们现在和今后的春晚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呢?其实不然,春晚导演组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春晚的现场布置不必太过华丽,要着重体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温馨风格,能够让观众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演员身上,最好是在舞台上摆放个吉祥物,让大家起码知道这是哪一年的春晚。
2.如果难有经典歌曲涌现,相声小品类节目最好多过歌舞类节目,尽管如今的相声小品不太景气,但老百姓还是更想通过看春晚笑一笑、十年少。
3.减少伴舞者的出场人数,伴舞多了既耗费眼力,又耗费盒饭。
4.减少主持人说话的时间,毕竟观众朋友们主要是来看节目的,不是来看主持人的口才的。
5.不用为了面面俱到,刻板地将所有类型节目搬上舞台,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小众类节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