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和“散”都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我们平常见到的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整句和散句,是当多个句子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指它的结构形式而言的。
整句的效果是:节奏鲜明,语势强烈,音调和谐,易于上口;散句的效果是: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形式灵活。
整句在古文当中应用的最多,成就也最大。同学们随口就能吟诵的很多名句大多是整句的形式。比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这些古人名句,读可成诵,吟可合韵,赏可抚掌,千古佳句。现代作家也很讲究整句的运用,但是一般跟散句结合起来用,这样,就把整句和散句的不同效果体现出来,使文章既整齐和谐,又灵活错落。
先整句后散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请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先用整句,一气呵成地用燕子、杨柳、桃花等显示季节更替的景物,说明大自然的永恒和时光流逝的痕迹。后用散句,用转折和反问,生发出“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感叹,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留恋。
整句散句穿插:“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
朱自清先生无疑是整散结合运用的大师。读这段文字,同学们会感到亲切可爱,妩媚动人。除了运用了拟人手法,主要原因就是在散句中插入大量整句,包括反复、排比等。其中“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坐着,躺着”、“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是四对双齐句,而“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一组排比句,而这些整句之间,相较又都是长短不齐的散句,就是这种整句与散句的有机结合,才使这段语言显得美轮美奂。
当代学者吴功正先生写过一篇《阿里山纪行》的散文,文章的语言美感十足,给学过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整句散句结合的典范。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首句是个总起句。接着用一个对偶、一个小排比描写林中之静之净;后面用排比进一步说明静、净的极致。最后散句描写人们对静、净的享受。本段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整句散句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
欣赏完上面三段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段落,同学们对多样句式穿插使用的妙处有了初步的领会。这些文字读起来之所以感觉很优美,是因为语言的节奏感在起作用,因为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语言明显地有了节奏感。语言有了节奏感,就有了一种音乐美。语言如果有了音乐美,那还能不优美吗?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交替使用,相互嵌镶,是汉语遣词造句成章的通行做法,是一种让语言优美的重要技巧。写作文,只要学会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技巧,语言就会优美起来。对此,老舍先生曾说过,“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她的眼睛很大,她的嘴巴很小,她的个子不高。”这样的句子,句法单一,形式呆板,没有变化。他认为要是改成下列形式,就活泼起来:
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大眼睛,小嘴巴,个子不高。
这样一改,就有了变化,有变化,语言就活泼起来了。
很多同学在作文中也能体现这种两相结合的形式,从而给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如一位同学的作文中:“我们既需要装束美丽的黄鹂,也需要好高骛远的苍鹰。既需要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也需要昂首疾弛的千里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早创旷世伟业。”先整句,后散句,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就使文章的语言变化多姿,产生特殊的美感。
再比如:“任何的收获不是巧合,而是每天的努力与坚持得来的。人生因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不怕你每天迈一小步,只怕你停滞不前;不怕你每天做一点事,只怕你无所事事。坚持,是生命的一种毅力!执行,是努力的一种坚持!”
先散句后整句。语气越来越重,气势越来越足,起到了强化中心的作用。
本节和上节都是讲句子形式变化的。长短结合,整散穿插,才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灵活多样,参差错落,节奏明快,和谐自如。既可描绘狂涛磅礴,高山崩塌之势;也可表达溪水泠泠,蝉躁鸟鸣之音。何况,我们祖国的语言本就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经过巧妙搭配之后,文章的语言即可形美意真,可看、可听、可品、可思、可悟,恰似一顿美文饕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