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拼配是指将多种形式不一样,质量不一样,但是具有一定共性的茶叶拼合在一起,它是常用的提高或者稳定茶叶品质,扩大数量,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有许多人是不喜欢拼配茶的,认为不纯洁,感觉喝起来不明不白的,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拼配茶必然是主流。
最初的拼配茶,是为了降低成本,之后逐渐就发展成了是为了好喝,再后来就变成了创新手段。形成独特配方以后,可以防止他人仿冒,其实在国外已经早几百年就研究拼配了。
那我们今天就来扒扒茶叶拼配的“秘密”。
我们发现茶叶的拼配,它是个潜规则,在很多茶产区,一直都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如今的资讯已经这么发达了,还有大量的茶人游走在茶山上,互通信息,所以也没必要再遮掩这事了,加之大众的接受度也在日益提高,一些拼配思路和成分已经渐渐公开,这样反倒是让人放心了。
那么关于茶叶拼配的流行或者是存在其实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不得不拼配。
正如一个好汉三个帮,想要成功,就必须组建团队,不一样特长的人结合起来,会更容易互补长短出成绩。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即便是再好的茶,也一样能挑出毛病来,有的茶是香气好,但是滋润淡,有的汤水滑,但是口感不够丰富,还有一些茶,可能是厂家觉得耐泡度不够,或者是想要提高茶的韵律,香气这些方面,做出一些改变和提高。
可以讲没有什么茶,是能够做到色,香,味,型,韵,气都兼顾好,平衡好的,这茶跟人一样,都是优点越突出,缺点就越明显,如果想要一个面面俱到的茶,那除了拼配,其实没别的路可走,再有就是厂商,每一季的茶他不一定都能够卖光,余留下的茶扔掉,还是拼配进新茶了,也是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另外有些茶区的茶很受追捧,但是产量极低,价格已经高得离谱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比如说云南的班章,冰岛,曼松这些名茶,还有武夷山的牛肉马肉,什么三坑两涧的这些茶,如果是不推广匹配,增加产量,但难以解决这个供需的矛盾,这实际上是出现了狼多肉少的现象,又好比是大家都想吃干饭,可是人太多不够吃的,那就只好吃干饭里面添水,变成粥,这样大家可以跟着尝尝味道,起码是不会太失望。
第二个就是拼配的形成。
茶叶的制造成本越低,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和销售方面就会越便利,同样差不多的东西,买便宜的就是大众常有的心理,价廉物美,一直都是商业上比较重要的优势和宣传点。此外为了满足低端市场需求,那降低成本它是必须的。
在铁观音盛行的那几年里,大约就是年前后吧,我无数次的喝到没有铁观音的铁观音,用一些价格比较低的黄金贵,本山,毛蟹这里,拼出来的铁观音,我常见到的时候,有的会加一点铁观音,加一些隔年陈的,或者是夏暑茶,便宜的质量差一些的,有的干脆就是一点都不假,我一直把这种茶当做是反面教材,称呼为假的铁观音。
直到有一次,我在安溪遇到位行业前辈,一个当地协会的好像秘书长还是什么会长,聊了很长时间,在我一再的追问之下,他就讲,说安溪的茶你可以理解它都是铁观音,不要去纠结什么成分,当时的一瞬间,我的反应就是很想给他两拳,怎么能把骗人说的这么堂堂正正的。
那到了今天,在茶行业这么多年之后,我有些明白了,参照武夷山大红袍喝普洱茶等茶界的一些现状,他实际说的没有问题,有一定道理,关于一类茶的认知,其实可以是多条规则并行来看,比如许多茶的根源是同一种茶树,经过多年的培育繁衍,发展出了新树种并给这些新树种起了新的名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是远亲近亲的关系,如果是称呼这个家族名字,那里面的成员都是有辈分的,他们之间的交集也是必然的。就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很多词汇,都是有着广义,狭义和定义的说法,如同我们讲茶道,茶艺,很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并不妨碍它的存在和弘扬。
有时候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比如某些茶它的工艺不变,但是原材料经常会变动,或者是复合在一起来制作,如果茶农觉得种的茶树不够好,隔年换种另一种高产的,或者是发芽早的茶树,但是他做茶的这个成品名字是不会变的。
一款茶的命名,有可能是偏向于文化民俗上的传承,还有可能是根据农学科学起的名,我们看多数的茶成品茶的名称,跟他树种名称是相符的,这种是常见也好识别的,另外有一些茶是根据制作工艺起名的,比如说根据大红袍制作工艺做的茶也被叫做大红袍,还有像台湾地区制作的铁观音,传统上的认知就是无论哪种茶叶子做原料,按照铁观音制作方法加工出来的,在台湾都是叫做铁观音的,此外还有一些茶是根据地名来的,比如台湾的阿里山乌龙茶,梨山乌龙茶,大禹岭高山乌龙茶等等,以上这些茶叶的命名原因,就无形中给茶叶拼配,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当然拼配的复杂性,也造成了我们工作中辨识茶叶的困难,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未完待续)
——————————————————————————————————————————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您点赞收藏和转发,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