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石家庄市首座半地下全包容式垃圾压缩转运站正式投入运营。12月26日,石家庄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第22期“走进城管”系列体验问计活动邀请30余名市民和记者一起走近这座环卫基地(生活垃圾压缩站),体验环卫新设施、环卫管理新模式,并为环卫事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打造公园式环保教育基地上午九点半,记者来到了位于高新区阿里山大街与长江大道交口东南角的高新区环卫基地(生活垃圾压缩站)。基地内,建筑物呈徽派风格,植被虽因季节原因还未吐绿,但可以看出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比值非常可观。“这个环卫基地(生活垃圾压缩站)是我市首座半地下全包容式垃圾压缩转运站,始建于年3月。基地分两期建设,总占地约29.9亩。一期建设一座半地下全包容式压缩垃圾转运站,设自动称重区、自动派位卸料大厅、竖式压缩装载区、转运大厅及中央监控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已于今年10月完工;二期将在基地内打造绿地广场,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预计年完工。”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垃圾清运科周虹告诉记者,为与二期建设的环转运站绿地广场相呼应,项目一期绿化率就达到了30%,且基地内建筑的屋顶也被建成了休闲花园,旨在二期建成后,成功打造为全市重要的公园式环保教育基地。日处理能力将达吨随后记者来到了卸料大厅,工作人员进行了卸料演示。记者看到,当垃圾收集车停在卸料口的泊位内后,车上收集罐内的垃圾,通过卸料溜槽,进入到压缩装载区内的大型竖式垃圾集装容器内。垃圾卸载后,垃圾集装容器上方的压实器对容器内的垃圾进行了垂直压实。“待垃圾压实达到容器装载量后,转运车辆将背负着容器驶离转运站送至无害化处理场。整个过程全密闭、无遗撒。”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清运科副科长甄志强介绍,垃圾经过这样压缩后,所占空间减少,提高了转运能力。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霍瑞森告诉记者,高新区环卫基地(生活垃圾压缩站)共设置6个泊位口,其中4个泊位口投入使用,设计近期每天垃圾处理能力吨,远期将达到每天吨。目前高新区日产垃圾吨,该环卫基地(生活垃圾压缩站)的规划设计完全满足了高新区现有生活垃圾每天长距离运输需求。而另外预留的2个泊位,可以满足未来人口增加,生产生活垃圾剧增的需求。此外,卸料大厅还配有新风系统,在每个泊位口都配有除尘除臭设备。当垃圾倒入容器时,除尘除臭系统、喷淋系统会进行除尘除臭的处理。垃圾卸载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又来到了位于站内负一层的转运大厅。在大厅,记者看到了一辆辆停放整齐的可卸式垃圾转运车。随后,工作人员进行了更换车载垃圾集装容器的作业演示。只见转运司机支撑起转运车上的支撑油缸,收起钢丝绳并绷紧,释放驻车器,慢慢放下倾斜架和释放钢丝绳,使容器与倾斜架保持贴紧,整个过程连贯、顺畅……“可卸式垃圾转运车虽装载垃圾量大,满载总质量达15吨,但因车辆牵箱灵巧快捷,采用了钢丝牵引,实现了将容器“柔性”牵引装卸和牵引角度“动态”调整的结合,1人就可以完成转运罐更换作业。”甄志强介绍。除了牵引有讲究外,转运车上的垃圾集装容器也不简单。甄志强告诉记者,这个圆柱筒体的容器材料采用瑞典钢材,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具有占地面积小、故障维修率低、使用寿命长、单独检修正常运转等特点。了解了垃圾卸载、压缩、转运流程,记者又来到了基地的中控室。“中控室配有视频墙,实现了全场全程监控和时时监控操做。”周虹说,当运转车辆经过磅房时,所采集的车辆信息将传输到中控室,中控系统会根据车载转运容器实际载重自动对垃圾收集车辆派位,同时在容器满载后提示更换容器。据高新区城管局副局长付吉成介绍,近几年,高新区致力于环卫工作机械化、信息化、精细化建设,大力提升了环卫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新建成的高新区环卫基地(生活垃圾压缩站),采取“地下转运+地上绿化+环卫主题公园”的综合建设模式,达到了高效、环保、节能等要求。随着其建成和投入使用,将有效提升高新区生活垃圾转运科学管理水平,在增强城市功能、贯彻环保新理念、促进环卫工作一体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为进一步提升环卫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高新区同时还建设了一座环卫设施停保基地,为余辆大型作业车辆的停放、保养、维修提供了良好条件;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建设了厨余垃圾处理站和两个大件垃圾捡汇中心。从石家庄市城管局获悉,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始终把城区优质的环境卫生作为城市管理最亮品牌,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深入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提标,不断完善垃圾收转运体系,推动了环卫工作快速发展。其中,清扫保洁深化“以克论净”,开展了春秋两季“洁城行动”,累计洗扫作业万公里,城区大街小巷更加干净整洁;加大了环卫投入,市区环卫车达到辆,主城区机械化清扫率保持在90%以上,主街主路达到%,清扫保洁标准大幅提高;垃圾运输推行前端运输“不见天、不落地、无渗漏、全密闭”方式,试点推广桶桶直运模式,桥西、高新区大型垃圾压缩站建成,使传统垃圾收集中转模式逐步改变;破解了垃圾处置能力不足的难题,全市新开工建设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年底建成4座,垃圾焚烧日处置能力达到6吨,基本解决垃圾出口不畅问题。(燕都融媒体记者李会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