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znlvye.com/m/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说到台湾的风景名胜,人们就会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这首歌中赞颂的姑娘小伙。经由邓丽君等知名歌手的传唱,这首《阿里山之歌》已经家喻户晓,但很多提到这首歌的地方,都会不经意地把这首歌写为“台湾民歌”或根据“根据台湾民歌改编”,使人误认为阿里山地区确实流传着这样的民歌曲调。诚然,台湾确实拥有自己的民歌曲调,但把《阿里山之歌》归于台湾民歌之列,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阿里山之歌》实为年的电影故事片《阿里山风云》的插曲。作词是剧组里的一位配角演员邓禹平,作曲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张彻——就是后来以武打电影扬名邵氏,在影史留名的大导演张彻。《阿里山风云》是张彻与张英合作指导的,也是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筹拍一部以台湾少数民族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其中计划大量展现台湾秀丽的自然风光。确定演员蓝天虹、张茜西分饰男女主角。由于条件限制,剧组要先在上海的棚中拍摄所有内景,再到台湾拍摄外景,然后回到上海进行后期制作。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两位导演面前:当时抗战刚刚结束不久,台湾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两岸交流非常不畅通。对于台湾的风土人情,上海这边的主创者们一概不知。片中需要一首能尽显台湾山清水秀的插曲,更是让这些从未去过台湾的文艺青年们犯难。邓禹平(左)与作家林海音剧组中有位身材矮小的演员邓禹平,来自四川三台县。张彻知道他在重庆读过书,也帮人改过剧本,是有文化的人,只是因为外形限制,演不了主角,一直在剧组里打杂工。女主演张茜西是重庆人,抗战期间参加重庆的“孩子剧团”为中国抗战的文化战线做出了很大贡献。张英则是四川富顺人,抗战时也在成都、重庆等地出演话剧。巴山蜀水铸造了这个剧组的脊梁,在三个四川人的合作下,邓禹平回忆着家乡重庆的山山水水,把满腔深情写进了歌中。歌中的高山,其实是山城重庆的叠嶂峰峦,歌中的涧水,原本是出自长江和乌江的碧水。歌词直抒胸臆,情深意切,张彻读后,一挥而就,将曲谱写出,曲调欢快跳跃,撩拨心弦。年,剧组将歌曲拿到录音棚,由张茜西演唱并录制完成,命名为《高山青》。在《高山青》创作时,无论是邓禹平、张茜西,还是张彻、张英,都没有去过台湾。年,剧组带着设备前往台湾拍摄外景,在拍摄过程中,解放战争结束了,上海解放,但也断了台湾和内地的往来。剧组被困在台湾动弹不得,只好求助当地的电影工作者。在台湾万象电影公司的支持下,剧组利用台湾的摄影棚重拍了室内戏的部分,并完成了后期制作,年在台湾上映。电影大受欢迎,演职员们也成为台湾的明星。邓禹平笔耕不辍,写出大量怀念故土的诗词、散文,荣获台湾本土诗词最高奖项——金鼎奖。年,年已花甲的邓禹平终于登上了他歌词中写过的阿里山。年在台湾病逝。他是《高山青》的几位主创者中唯一未能回到大陆的。张茜西后来在东南亚一带演出,70年代定居香港,此后多次回到重庆进行文化交流,曾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年病逝于香港。张英留台后又编导了《文天祥》等多部电影,并任台湾电影制片协会理事长。年回到故乡富顺,此后多次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在台湾的日子里,他依然不忘乡音,一口四川话从未变过。张英于年去世。张彻(右)在给演员说戏张彻后来去了香港发展,成为香港六七十年代动作电影的旗手。他的电影风格阳刚,打斗有板有眼,情感赤诚激烈,在当时,张彻的电影就是票房保证。《荡寇志》、《刺马》、《五毒》、《独臂刀》等邵氏代表作,至今仍为电影爱好者津津乐道。张彻年回到内地拍片,年病逝于香港。本文由异色阳光故事会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