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味道是什么?
是院子里的栀子花,是被井水泡过的大西瓜,是二厂汽水,是风油精,是浇了自来水的竹床......
前进四路长大的伢,记忆里的夏天有些不同,夏天的味道,是武汉独一份的蜜豆沙冰,是偶尔才能奢侈一把的下午茶。
也许,你曾路过它无数次,也许,它曾是你记忆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我们来到阿里山蜜豆冰,想趁它消失前,再吃一次。
老板娘,来一碗蜜豆冰!
“民间金融街”几个字还能依稀辨认出这里昔日的热闹,绕过围墙,走进早已搬走的其他店铺,一阵霉味出卖了这里即将销声匿迹的事实。
第一次去的人,要费点心思找找。“阿里山蜜豆冰”的招牌就隐藏在马路边人去楼空的店铺里,必要时,踮起脚尖张望,看到“正在营业”几个大字就是了。
走进去,本就昏暗的灯光在围墙的遮挡下显得光线更暗,只有在门口才能看清老板的脸。一侧是生炉煮豆子的厨房,一侧是跟火车车厢差不多大的食客区。
等眼睛适应了光线,仔细端详这家小店,几年前对这家冰店的报道压在餐桌的玻璃下,“诚信企业”的牌子有好几个,老式电视机,挂机电话......
这里依然保留着年刚开业时的画风,就像老板娘说的:“吃的就是这个环境和氛围。”
熟客去了不用看菜单,径直走到店里去往那一坐,不用说话,老板娘就知道熟客要吃什么口味。
像我们这样的,进门直找菜单,老板娘一看就知道:“第一次来撒?那就先七蜜豆冰吧。”
罢了,又补充一句:“把现金,我们这冇得支付宝。”典型的武汉嫂子,热情里透着不让步的霸气。
很快,由刨冰机发出来的声音传到耳朵里,吸引着我上前观看。复古绿机身、红色指示灯、玻璃窗台前的欢迎光临几个大字,都让这里颇具年代感。
刨冰机的冰坨变成雪一样的碎屑掉落在底下接住它的大钢盘里,转眼就堆成了一座小型“雪山”,浇上一层炼乳,撒上几颗葡萄干,送入口中,夏天的燥热一下被驱散。
别慌!结尾有彩蛋!蜜豆冰的精华部分就藏在这座“雪山”底下,煤炉上炖了半宿的红豆沙绿豆沙颗颗质壁分离,在纯手工搅拌之后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
趁冰还没化,快速将豆沙混进冰里,一口下肚,冰的清凉沁着豆沙的甜蜜,任谁,此刻都会笑的像个孩子,一秒回到童年。
在江汉路上班的小田趁休息时间特地跑来这里打包了三份蜜豆冰,老板娘贴心地问:“路不远撒?”
打包和堂食的做法不一,打包先是一层冰沙盖底,再往桌上摔两下,直到一座“实心雪山”出现,才能加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怕打包人路远,冰化成水,就吃不到红豆沙和绿豆沙的绵密了。
时间一长,新客变熟客,熟客带新客,去阿里山吃一碗蜜豆冰,就成了很多人在武汉念念不忘的夏天记忆。
“小时候只要挨完打,我妈就会牵着我去吃碗蜜豆冰或者来碗小汤圆,挨打后的蜜豆冰特别甜。”这大概也是部分老汉口人的童年记忆。
28年,只做一件事
开店的是夫妻俩,老板韩安运因为喝酒得了脑梗导致中风,现在手脚没那么灵活,蜜豆冰主要由老板娘负责。
老板娘手脚勤快,一刻也闲不住,不是在收拾屋子就是在洗碗,刚一闲下来,就坐在桌前剪毛豆。
年轻时候的他们风风雨雨,开过发廊,做过餐馆,卖过猪蹄汤,做得最久的,就是现在的冰店。
年,冰店遭遇大火,整个二楼差点烧光,外面大下雨店里就下小雨,原本贴了瓷砖的水泥墙被泡狠,劫后,店还在开。如今只有透明胶带粘贴在墙体的破碎瓷砖还能见证当时的“光辉岁月”。
现在的韩安运还是饭不离酒,哪怕是中午喝粥,也要小酌一口,有时是红星二锅头,兴致来了,茅台也喝。
为此,老板娘总忍不住数落他,他一概不理,夫妻两个的日常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别人看来是拌嘴,在他们,却是再平淡不过的日常。
从年和台湾亲戚开店到现在,整整28年,店里的装修,陈列变了多次,就连那个老式刨冰机也换了几台。最后留下来的,是他们遵循的台湾人那套标准。
店里始终一尘不染,每天关门后老板娘都要将桌椅板凳认真地抹一遍,地面只要有一点水,就马上拖干净。
制作甜品的地方,收了钱马上用铁盘挡住窗口,生怕放进一只虫子。
豆子始终用煤炉炖煮,当天有剩下的绝对废弃不用,第二天顾客们吃到的,一定是最新鲜的。
“台湾人做事真的蛮认真,他们讲,卫生和安全始终是第一位。”久不搭腔的韩安运突然回答。
“哎对!我们的豆子一直都是自己熬,冇得莫斯防腐剂,为的就是吃的放心撒。”老板娘对她们的开店标准很自信。
终于明白夫妻俩是如何一起把店开到了今天。
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
能守一天是一天
从去年这个时候起,这块就已经被列入拆迁范围,到现在,旁边的店铺都搬空了,只有蜜豆冰坚守,他们想着,能守一天是一天。
这个守了近30年的小店,韩安运眼里有着说不出的羁绊。他话不多,语气里满是倔强。
“真拆了,我就去三新横街再租一个门面,租金再贵,也要把店开下去。”
一小时内,他点了3根烟,最后一根,递给了老板娘。
五月末的午后,屋子里静静的,老旧的电视机里还在放着《铁齿铜牙纪晓岚》,煤炉上烧着水,屋外几只流浪猫怯生生地,对着人发出微弱的叫声。
韩安运端着猫粮走到受惊的猫子面前,喃喃自语:“母猫又被那些恶人抓走了,你们就吃吧,长大了跑远些,莫又被抓了。”
临下班的点,来店里的人多了起来,看得出来,都是熟客。吃冰必带现金已经成了食客与老板之间的默契,有的食客成了多年老友,时不时就来店里坐。
临走前,老板娘说,“起码今年还是在的,明年就不一定咯”。
走出门外才发现,进门的地毯还是崭新的,此刻再看这家小店,哪怕前门有打围,左右是废墟,依然不妨碍它闪闪发光。
店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