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似芭蕉貌似岛,阿里山底雾气绕。兰花蝴蝶鱼米乡,日月神潭岛中宝。”

在远古时代,那时台湾还不是一个岛,它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台湾海峡,宝岛台湾诞生。

公元年,当时的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记载了台湾的地理、政治、经济情况,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中国各朝各代,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有联系,台湾的早期住民大部分从大陆移居而来,在唐宋的年间里,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百姓,常有迁至澎湖或台湾的。

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

到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

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之间人民往来络绎不绝。

明成祖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时,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

明朝末叶,当时闽南大旱,郑芝龙率领数万灾民赶赴台湾垦荒定居,并组织百姓抵御驱逐来犯的倭寇和荷兰殖民者。

大陆居民大规模移居台湾,极大地推动了台湾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紧密联系。

年,台湾收归清政府,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并将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l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

这是清政府将台湾割让日本后,台湾人民的真实写照。

《马关条约》的签订,震惊了全国上下。

除朝中大臣纷纷上奏外,台湾地方官员也屡屡致电,奏明台湾民众的悲愤之情和抗倭之愿。

然朝廷昏聩,不能引为外援,士民联名写下独立宣言,脱离腐朽的大清,誓死抗日保台。

“人人愿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这一曲慷慨悲歌,一唱就是几十年。

以丘逢甲为代表的台湾士绅,纷纷投身于抗日保台的工作中,兴办团练、组织义军、保卫家乡,义不容辞。

日军在准备接收台湾时,受到层层阻扰,他们的敌人不止是官兵,还有百姓。

在日本人记录“接收”台湾的书上记载:“不论何时,只要我军一被打败,附近的村民便立刻变成我们的敌人。每个人,甚至青年妇女都拿起武器,一面呼喊着,一面投入战斗。我们的对手非常顽固,一点也不怕死。”

但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在孤立无援,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整整坚持了半年之后还是失败了。

尽管失败了,但在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半个世纪间,台湾同胞从来不甘心被奴役,他们始终在等待回归祖国的那一天。

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可歌可泣的13年英勇抗战,终于迎来胜利,光复台湾。

但好景不长,台湾回归祖国没有多久,解放战争就爆发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不得不退守台湾,分隔两岸,两岸人民又回到了对水相望,天各一方的日子。

台湾海峡划分了地理,划分不了情谊,台湾人民回家的抗争从未停止。

年蒋介石政府退守台湾后,宣布台湾省全境戒严,禁止岛内与大陆之间的所有人员往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两岸进入了近38年的“冰冻期”。

隔绝往来,隔绝不了思念。

年,几个国民党老兵在台湾成立了一个“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民间组织。

组织成员统一穿着写有“想家”字样的衣服,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呼吁政府恢复两岸联系,掀起台湾“自由返乡运动”,引起岛内轰动。

中国人所重视的亲情最终战胜了政治,迫于社会舆论,蒋经国政府于年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

血浓于水,血脉相连,时至今日,台湾人民仍不会忘记故乡在何方。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属同源,这是明明白白写在历史上的。

两岸一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两岸人民的心声写照。

我们拥有共同血脉与精神,共同历史与文化,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同文同宗、同根同源、浑然天成,难以磨灭。

回顾历史,两岸历经风雨与沧桑,但我们始终会休戚与共。

台湾的稳定和发展,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两岸同胞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更是“守望相助”的基础。

当前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和平发展始终是时代潮流,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两岸青年,我们要加强交流和沟通,更加要紧密团结,坚决反对境外反华势力、反对台湾某些 分子,努力促进台湾尽快实现和平统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