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恋曲》(引题)重金属搭配民谣,演绎凄美爱情故事(主题)韩轩《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常常被大众误认为是一首台湾高山族民歌,其实,它的创作者是来自四川的爱国诗人邓禹平。6月9日至11日,原创音乐剧《恋曲》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演,用触动人心的音乐把这首歌背后跨越海峡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现在当代人眼前。创作《阿里山的姑娘》的四川籍爱国诗人邓禹平,与初恋白玫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年,邓禹平在台湾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时,因时局变动没有船票没能回到大陆,与白玫终身未能再见。除了邓禹平的故事,《恋曲》还以戏中戏的形式,演绎了正在排演《恋曲》、在剧中饰演邓禹平的男演员胡莱与饰演白玫的女演员方丹的故事。作为音乐剧,《恋曲》给人的最鲜明印象,就是音乐好听。该剧音乐将重金属曲式与民谣曲风融合,重金属的律动感强化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民谣风则重在抒情,细腻地推动情绪发展。该剧音乐总监何琪创作的音乐,有着让人意想不到但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的旋律走向,音乐朗朗上口,配合着韵味十足的唱词,《永无岛》《十六岁》等很多唱段的旋律直到走出剧场还萦绕耳边。《恋曲》没有将全剧处理成“话剧+唱”,甚至没有像一般的音乐剧一样,突出某两三首大曲子,而是一以贯之,以非常通顺的音乐语言贯穿全剧,看完后难以从音乐制造的氛围感中抽离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很多关于“此岸”“彼岸”的吟唱,是在咏叹特殊时期身在海峡两岸不能相见的恋人,但也可以引申为当下故事中心灵相隔的恋人,甚至可以延展为难以再见的亲人,唱词带有一语双关的发散性,让该剧音乐不只是局限于剧情内容本身,更带给观众多样的触动。《恋曲》由戏中戏组成,这种结构其实并不新鲜,不少话剧、音乐剧甚至舞剧都在使用类似的表现手法。戏中戏便于突破时空限制,让剧情得以延展,但它终究只是外在形式,它的内核应该在于建构两个故事之间的连接,否则会让人觉得充满拼贴感。《恋曲》的故事涉及家国情怀与台海情缘,但它没有把连接点放在简单的“致敬前辈”或重复演绎邓禹平的故事上,而是把连接点放在感情上,呈现两代人的感情故事和两代人的爱情观。邓禹平与白玫因为时代阻隔不复相见,饰演他们的演员差点因为自己的“心魔”错过爱情。饰演白玫的方丹很没有安全感,饰演邓禹平的胡莱默默陪伴她多年,就像当年的白玫守候邓禹平一样。由于是戏中戏的呈现,剧中很多场景的切换用蒙太奇的手法完成,整体而言做得比较巧妙。只是第一场戏时,表现的是现代的剧组演绎年邓禹平在码头却无法回家的场景,观众的情绪已被音乐代入到上世纪,但突然转换到片场,让人感觉略微跳脱,如果前面的戏中戏能突出一点“镜框感”,可能不会那么突兀。尽管如此,该剧仍是瑕不掩瑜,让人看得很过瘾。来源:北京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80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