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题
风景园林的想象力
课程介绍
设计的开始往往源于对事物或者空间的感知与洞察,进而基于设计师的个人经历和知识厚度在脑海中形成所谓的“想法”或者“概念”。而设计方案的最终呈现则通常需要能够展现具体“空间形象”的图纸与模型。对于年轻的学生们而言,“想法”、“概念”与具体“空间形象”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思维鸿沟,而想象力,这里指一种能够物化思想并产生图像或空间的心理能力,便是能够弥合这条鸿沟的重要手段。本课程是一次探索性的教学尝试,通过日常、真实的对象,培养同学们从观察思考到信息提取、从二维场景到三维模型的转化能力,以帮助同学们在设计学习中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建立。
课程安排
课程要求任意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日常事物、艺术作品或者空间现象开展细致的观察,如一种动物的运动特征、一种艺术类型的呈现方式或者一种自然过程的表现等,并通过“特征提取-场景抽象-空间转译”3个步骤依次展开。
①特征提取:对观察对象典型的空间性、时间性和物质性性特征进行提取,并通过象形、表意或者抽象的方式进行图像化呈现;
②场景抽象:进一步提炼对象的图像化特征,通过归纳关键词形成想象开始的切入点,并通过图像拼贴的方式展开抽象、虚拟的场景想象;
③空间转译:对步骤②中的抽象场景进行拓展和联想,以构建真实的空间,具体通过25厘米见方的手工模型进行呈现,要求材料单一、单色。
课程学生(学号顺序)
陈星如周秋町王雅琦杨炘锘杜姜依王雅芃何学婧赵浩生刘楚津刘泓妤刘雅旭夏蕴溪李栗宇甘睿芯徐凡茵黄珮雯高千婷杨英琦樊懋肖宇晗
课程指导老师
张诗阳
特邀课程评图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列)
叶可陌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讲师
许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苏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张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
张子豪纽约城市学院助理教授
周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课程时间
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
学生成果展示
01
作品名称:关于孤独
姓名:陈星如
观察对象:芬兰的孤独现象
设计说明:我观察的是芬兰语境下的孤独,是一个褒义词。它应该是一个空旷的平原,我能看到远处的山,它们并不压迫我反而在陪伴守候我,这是每个选择拥抱孤独的人都能看到的景色。
02
作品名称:山·城
姓名:周秋町
观察对象:重庆的山与城
设计说明:在这个高厦楼宇包裹山体肌理的5D城市,建筑的框架和自然的形态互相侵蚀,林立起山城人民生活的空间。脚下是江河,头顶是星空,高架顺势迭起,梁桥空中架过,在这个自然与人工编制的赛博空间中,人们流淌着生活。
03
作品名称:木殇
姓名:王雅琦
观察对象:中国台湾阿里山红桧树林,在被砍伐后再重新补种的故事
设计说明:
日本人砍树过后又补种,让阿里山红桧树林看起来安然无恙,实际上却千疮百孔。比起伐木本身,破坏后让人遗忘,更像是杀人诛心。本作品希望通过与红桧树共鸣,思考历史的意义,与铭记历史的价值。
04
作品名称:洞庭脉络
姓名:杨炘锘
观察对象:洞庭湖堤垸景观
设计说明:堤垸景观是人类聚居和建造艺术的瑰宝。mapping整体想表现出人在洞庭湖区适应和改造自然,创造堤垸景观的过程。接着我从中提取出“土”和“脉”这两个关键词,并利用麻布做成模型,以表达这种大地景观的演变历程和其在历史发展上的重要价值。
05
作品名称:首钢印象
姓名:杜姜依
观察对象:首钢园
设计说明:以首钢园为观察对象,从宏观、中观和人尺度去分别提取特征信息,拼接成这片曾由人用一砖一石砌出通天的工业奇观,如今焕新的园区印象。
06
作品名称:夜后的怒火——《夜后咏叹调》乐曲感知
姓名:王雅芃
观察对象:音乐剧《魔笛》中《夜后咏叹调——复仇的怒火在我心中燃烧》选段
设计说明:
通过对《夜后咏叹调》这一选段的观察,我从该选段歌曲的音色、旋律、情感三个角度提取乐曲特点:将华丽,精确,完美,像长笛、黑管一样的圆润的音色提取为饱满的圆点,圆点的深浅变化也表现强弱音转化的流畅感;将较快速,连续紧张的上行旋律转化为上行的线条感;将歌曲内含的愤怒、歇斯底里的疯狂情感提取为杂乱尖锐的三角形。最后将三者叠合为描述该选段的抽象拼贴图。模型同样通过铝丝圆润的材质感、波折的声波、激烈的起伏表达所提取的音色、旋律、情感等歌曲印象。
07
作品名称:悠长假期
姓名:何学婧
观察对象:白洋淀的芦苇和冰面
设计说明:
生命不必每时每刻都要冲刺,低沉时就当是放一个悠长假期。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是真正开始了。我在踩上冰面,走进芦苇丛里,和飞鸟一起看落日的瞬间,理解了悠长假期的无用之用。
08
作品名称:DeeperBlue
姓名:赵浩生
观察对象:电影《南极大冒险》中一段雪橇犬与海豹斗智斗勇争夺食物的片段
设计说明:从故事中提取关键词:“声东击西”,用描述路程与时间的x-t图将故事表达出来。模型表现出双方明暗处的互换与优劣势的转换,强者往往在暗处,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
09
作品名称:想念群山
姓名:刘楚津
观察对象:音乐剧《近乎正常》中的人物Diana
设计说明:Diana家庭的变故使她患上躁郁症,而她难以控制的情绪又给她的家庭带来很多问题。如何才算“正常”?是否应该“正常”?要求她“正常”的人是否“正常”?剧中的问题也在问我们。或许接受自己,近乎正常,就足够了。
10
作品名称:针对恐惧的探索
姓名:刘泓妤
观察对象:保罗·高更的油画《幽灵正在看守她》(TheSpectreWatchesOverHer),年
设计说明:大溪地少女在思考,死亡是突然的,还是可以被观测的,由此对应了两种恐惧。我结合当地文化,用mapping诠释了她对生与死的猜测,并针对已知恐惧,进行了印象绘画与动态装置的设计。
11
作品名称:蚀
姓名:夏蕴溪
观察对象:风和水同时作用侵蚀岩石的过程
设计说明:时间长河里,风如刀片切割,像铁丝削刮,水层层沉积,无形的二者刻画了山体岩石独特的肌理。是破坏更是塑造,凹凸的负形空间是风和水的形状,也是沧海桑田动态变迁的印记。
12
作品名称:归于火
姓名:刘雅旭
观察对象:清明节扫墓时拍下的火焰
设计说明:想法从清明节扫墓时的照片开始。火焰作为悼念的一种载体,成为连接生死、天地的交流的介质,从个体层面的人到大层面的宇宙,由火焰连接,并且最后归结并悼念于此,达到归空的状态。
13
作品名称:阿尔兹海默症
姓名:李栗宇
观察对象: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已经记忆剥离这一痛苦过程的抽象表达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献给至亲—我的爷爷的作品,我想用我的作品表达记忆世界的碎片逐渐剥离的彻底无力感,同时也是对我的专业—设计过程中油尽灯枯,灵感枯竭时刻的一种思考。设计,当炫技褪色,当图案残缺,当色彩隐匿,最真诚,最炽热的往往最打动人心,你所展现的就是刻入骨髓的本能记忆。我给我的是实体模型,取名为“深渊”。援引尼采的原句,用破碎的镜片以及交织的黑白轻质粘土,以展现患者的世界。交替的黑白色底色,运用费希纳颜色效应,表达对于爷爷的世界的美好祝愿,我希望,哪怕您的世界天旋地转,在深渊的尽头也依旧五彩斑斓。
14
作品名称:弹跳的红球
姓名:甘睿芯
观察的对象:喷发的火山
设计说明:提取火山喷发的特征物质上升烟柱和流淌岩浆。抽象两者的运动轨迹、火山的尺度和自然状态的变化,联想到球体在弹跳时以抛物线为轨迹的弹跳运动。最终用玻璃球、铁丝、蛋壳罩形成模型。
15
作品名称:天梯意向
姓名:徐凡茵
观察对象:《天梯》——蔡国强烟火交互作品
设计说明:我用拼贴作品客观展现项目的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以及艺术家的设计意境。而我的模型既是一个外向的球体,也是它周边的空间,我用球体来衬托其周边空间的无限,激发观者对空间的想象。
16
作品名称:懒惰可乐CouchCola
姓名:黄珮雯
观察对象:“可乐遗址”
设计说明:观察洒在桌上的可乐与草图纸一同风干的过程引发了我对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思考。意外的组合常常给人惊喜,就像药剂师懒得给客人兑开水,顺手拿起苏打水往杯子里倒,可乐从药剂逐渐变成了饮料。
17
作品名称:Tango
姓名:高千婷
观察对象:阿根廷探戈(fromGianpieroGaldiyLorenaTarantino)
设计说明:这支舞没有激烈的爱意表达,更多是小心翼翼的珍惜。在昏暗的的灯光下,光泽细腻的肌肤上是红色的衣裙,随着舞者脚步的转换和眼神逃避,灯光散落在他们身上的每一寸,世界仿佛在转动,情人间的爱意落在肌肤上,在嘈杂中相依不舍。
18
作品名称:音乐审美与想象力
姓名:杨英琦
观察对象:二胡
设计说明:音乐是情绪的艺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当下的音乐审美。音乐审美是什么?怎么产生?矛盾出现在哪儿?作者通过代表性的乐器来叙述对音乐审美的研究和思考。
19
作品名称:遗迹与自然——侵入分离交融
姓名:樊懋
观察对象:上海杨浦滨江南段
设计说明:工业遗产如何能够与自然共存?首先尝试从三个视角进行了场地历史与图景再现等分析,然后分别通过肌理、色彩与触感以及手工模型来表达工业与自然相处的三个阶段。
20
作品名称:里约印象
姓名:肖宇晗
观察对象:里约
设计说明:我这次mapping的主题是里约印象。第一张mapping里所有的元素来源于那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直观事物。由于时差上网课的原因我对里约的夜更加熟悉,白天反而像梦境。所以我的第二个模型的主题是里约夜的危险与温柔。我将每一个舒缓的地形从中间切开后错位,使之在中间形成断崖,给登上缓坡到顶上想要下去的一种猝不及防的错动不安感,而在下面行走的人则可能时不时就会遇到一面竖直的矮墙。
供稿:张诗阳
图文编辑:骆美祯
责任编辑:李昊霖
审核:李燕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