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人物》的「见好」栏目。编辑部成员会有主题地分享一些亲自体验过的好物——日常,我们一起分享故事,今后,我们也要与你分享生活。本期「见好」主题——我的命是咖啡给的。

工作越来越多,天气越来越冷,起床越来越难……同样是将人唤醒,闹钟总是令人生厌——哪怕是换上你最爱的那首曲子,咖啡就显得可爱很多。没人能在深秋微寒的清晨,拒绝一杯香飘四溢的咖啡,无论冷热。

咖啡是一种极端矛盾的混合体。它有时代表着一段闲散悠然无所事事的时光,有时却意味着焦头烂额的忙碌与无奈。这点和人类很像,一边嚷嚷着生活太苦,一边又乐此不疲地「自讨苦吃」。

也许以毒攻毒,以苦制苦,真的有续命奇效,尤其对文字创作者。那些熬夜赶稿的凌晨与破晓,咖啡带来的冷静清醒,是最好的灵感催化剂。

一杯咖啡下肚,希望今天的你能够「苦尽甘来」。

策划|Yang

插画|陈聃

编辑|萧祷

身为一个资深不坐班文字工作者,我在磨洋工方面造诣深厚。每天醒来,我都需要磨叽两个小时才能启动自己。年纪越大,启动越难。最近两年,感觉自己对咖啡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了。

不出差的日子,我每天早餐都会在家喝一杯冰拿铁。这是我启动仪式的重要一环,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开始是买咖啡滤包,晚上泡好,冷却,再冻成小冰块,早上扔进牛奶里。其实味道不错,但是我常常在把咖啡倒进制冰模具时,弄得满桌都是,而且容器每天都要清洁,也挺麻烦。后来流行冷萃,就在淘宝买了冷萃袋泡咖啡,睡觉前扔一包在牛奶里,十个小时后可以直接喝,很方便,解放了码字女工笨拙的双手,但是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凑合。

今年夏天在豆瓣上看到友邻安利了一个叫「三顿半」的咖啡。咖啡粉分装在小而可爱的杯子里,据说三秒速溶,可以直接倒进冰水、热水,和牛奶融合后的口感也很好。买来发现颜值果然很高,六种不同颜色、标了数字的小杯子,还附了一个小册子,说从1到6,烘焙程度越来越深,推荐你怎么喝口感更好。说实话,这也是本手残星人在家homemade的咖啡里,口感最好的一个。

《人物》十月刊下印厂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加班,编辑部的女人们一起看李佳琦直播,抢到了史上最便宜的三顿半,并成功安利给了主编。在长沙出差时,我还去了三顿半全国唯一一家体验店,牛油果吐司很好吃,咖啡也非常好喝。安利给长沙的读者。

很多时候都觉得生活越来越便利了,一杯续命咖啡只需要三秒钟,录音也可以让科大讯飞整理,但什么时候,脑子里的意念可以直接变成稿子啊。

对于咖啡的需求,随着写稿的难易程度,浓淡口味有了变化。

最开始喜欢自己做咖啡,极其耐心。买了意式咖啡机,爱喝烘焙程度高,巧克力焦香,又少酸味那类。一杯好喝的拿铁,牛奶决定了入口之后的快乐。要60度的牛奶,不破坏口感,打成绵绵的泡子,画一个桃心,或者学台湾文艺片里,随机乱涂乱画。当时爱买性价比高的lavazza意式咖啡豆子。能保证一杯非常稳定的意式拿铁,不出错,又比想象的高一点。当时的单位写稿节奏比较悠哉,喝杯咖啡,兼顾了闲适和工作。

来北京这一两年爱喝冰美式,物理和化学双管齐下,几乎没有失过手。不放糖,不加任何果浆、香料,因为糖使人疲惫。一口气生生干下,瞬间清醒,勇敢。最近一次纪录是,一口气四杯。对咖啡豆的要求是,提神但不苦,毕竟写稿已经够苦。前段时间买了一个美式咖啡机,比起意式制作,真是十分无聊的过程。放粉,出水,但是更适应现在的节奏。最后还是回到了之前的lavazza,简直降维打击美式咖啡,卡在心坎上。

我从前是个接受美式无能的人。咖啡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口味的奶茶而已,不甜怎么喝得下去?

直到四年前,我在家乡的萱草咖啡店里帮忙。老板娘每天会请我尝一种点心,于是我知道了生巧和熟巧的分别,知道了黑森林蛋糕名字的由来,还知道了单品的味道。

老板娘杯测的时候会把各种咖啡一字排开,让我排着尝过去,喝完每一种都用清水漱口。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咖啡的美妙。原来苦还是那么有层次的一件事。

从那以后,我忽然就习惯在找不到好喝单品的时候点一杯美式了。

最推荐少数派的治光师,有一款乌龙茶味的豆子,是蜜处理的耶加雪菲,冲泡出来很漂亮,像红茶一样透亮。低苦味,回味也很好,是不加糖不加奶的一个好开始。

这款咖啡也是我的设计师朋友推荐的,理由是,它们都很漂亮。三年以前,我们俩都梦想着开一间自己的店,我只是吆喝,仍然做着记者,她慢慢把店开了起来,店里都是治光师的咖啡香。

咖啡是种被塑造出来的需要。在年它像个标签,标识洋气的生活、高深的知识。出于偶然,我在丽江古城大水车旁找到了一家叫「印象庄园」的咖啡店。店面小小的,主打云南本地产的小粒咖啡,铁毕卡品种。店主说了一通云南种植咖啡的历史,又手冲了三种让我们品尝,但我驽钝——也能觉得哪款好喝哪款略差,行家品评中仿佛天地的差异,我却几无感知。

后来上淘宝买他家的咖啡,挑选标准是名字新奇——如「哥斯达黎加火凤凰庄园日晒」、「埃塞俄比亚水洗耶加雪菲」,或者「巴拿马翡翠庄园蓝标瑰夏」。偶尔细看描述,「西达摩罕贝拉花魁」,日晒处理,中度偏浅烘焙,「带来独特红酒发酵味,入口是蜜桃果感,鲜明的莓果酸甜玫瑰花香,清新的青柠尾韵」,我眼望屏幕牛饮咖啡,将味觉的丰富寄望于文字的通感。

去年在泉州,「赤子」咖啡馆,咖啡师据说得过大奖,手冲一杯耶加雪菲,喝着觉得温厚舒适,忍不住买了一包回家小心翼翼地冲,形神都不似,从此也断了增进手艺的念头。如今,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打开我的KRUPS咖啡机,德国产,黑漆笨重的一大坨,按键,轰隆隆一阵,咖啡落下。还是来自印象庄园的咖啡豆,换了一款又一款,多是在喝第一口时发出品评,有点酸,有点涩,或者如黄金曼特宁,苦,醇厚。

我曾打算将黄金曼特宁长久地喝下去,但几个月前,偶然换了云南小粒中的圆豆,喝了几杯,无甚抒发,直喝到咖啡机里豆子下去一半,才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合我日常的一款——中正平和的滋味。

在今年去台湾之前,提起咖啡产地,我大概只会想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牙买加等这些知名咖啡生产国。

此次在诚品书店闲逛时突然想喝咖啡,迎面便让我撞上一家手冲咖啡的小吧台,专门供应台湾本地产的豆子。但真正让我停下脚步的是吧台里的咖啡师Amis。他邀请我走进看看这些台湾的咖啡豆,热情地向我介绍着豆子们生长所需的庄园、海拔、气候,说话的时候眼里放着光。

咖啡师Amis

咖啡种植环境十分挑剔,需要全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左右,有稳定降雨量,海拔要高但又要避免阳光直晒,所以好的咖啡产地往往伴随云雾缭绕的环境或是与其他森林傍生。我才想到阿里山地区不正是这样的地方嘛!

Amis听说我钟爱台湾的高山茶后,为我推荐了这款阿里山卓武。他说每次他喝这款豆子,就会想到台东老家的红乌龙——一款带有蜜香和花果香的高山茶。而这款豆子的产地卓武山,曾经是高山茶的种植地。采用水洗和浅烘焙的处理方式,这款豆子冲泡出来确实有浓郁的花果香气,酸味明快轻盈,回甘明显。

现在我坐在北京胡同深处的家里,外面气温已近入冬,天空阴沉,不时有小雨飘下。我打开手机翻看在台湾拍的照片,手边是刚冲好的阿里山卓武咖啡。高级的酸味如山顶云雾间明明灭灭的阳光,某种程度上讲,它延续了我的夏天。

我是一个闻到咖啡粉的味道会立刻振奋起来的人。本科的时候,我在星巴克打了一年的工。后来读研,为了让自己不沉浸在毕业论文的强压中,做了一件现在看来非常不务正业的事——跑到一家独立咖啡馆做了两个月的兼职咖啡师。

记得那时候,常有和蔼的日本阿姨来买日式甜豆包,带上一杯咖啡,临走前优雅地和我微笑鞠躬。还有法国小朋友,在店里吃可露丽,嘴边沾上了碎末,可爱至极。熟客在吧台上和我交换最近开心的事,点单时不需多言,异口同声地说出「热美式」,就对上了暗号。

隔壁的酒吧会拿自酿的啤酒和我们交换面包和咖啡。面包当天没有售完,我们也会打包好,送给附近的街坊邻居。有一年,店外下起细细的雪,橱窗上蒸起水珠,每个走进咖啡店的人鼻头都红红的,喝下热咖啡后,绽开终于得救了的笑容。那个场景记得很深。

我至今依然认为自己没有一个好舌头,书里提到咖啡蕴含的坚果味、柑橘味、葡萄柚味……我都没能品出来。但不必用专业标准苛求自己,喝咖啡不是一件有门槛的事。

自己现在常喝的是永璞的挂耳和冷萃系列。最喜欢的是云南的豆子,做活动的时候可以大量囤进。刚刚过去的那个夏天,冷萃包往杯子里一丢,牛奶或冷水倒入,在冰箱里放一个晚上拿出来就可以喝了。

一个彩蛋:前业余兼职咖啡师秋秋教你如何喝到一杯好咖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