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日月潭,台湾金门高粱酒并称“台湾省三宝”。
阿里山和玉山山脉与玉山公园相邻,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平原,北界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总计面积高达公顷。
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陈有兰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群峰环绕、山峦叠翠、巨木参天。
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
阿里山铁路有7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途经热、暖、温、寒四带,景致迥异,搭乘火车如置身自然博物馆。尤其三次螺旋环绕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更是难忘的经验;祝山是观赏日出的最佳地点,要到祝山可坐火车或从电信局旁的石板路循阶而去,穿过森林大约40分即可到达。
当地人常说,要想了解真实的阿里山就应深入体验阿里山邹族文化。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中的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状如山……中所指的阿里山的姑娘、少年,正是阿里山邹族原住民的写照。
邹族在早期的文献里称为曹族,为台湾原住民族的一支,日本人称之为阿里山番(指世居阿里山的邹族),但该族人认为此译名与他们的族语原意有误,而于年要求正名为邹族。
邹族分布于南投县、嘉义县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六千多人。该族分为三个语言群:阿里山群(邹语)、四社群(沙河鲁阿语)和简仔雾群(卡那布语)。
邹族人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大社: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
氏族:由几个联合家族组成。可能有血缘关系,也可能没有血缘关系,同一氏族之间禁止通婚。
联合家族:由几个单一姓氏的家族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渔区、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称粟祭屋)。
单一姓氏家族:例如特富野社的安家是本家,由安家分出武家与洋家。而郑家与田家又是安家的养子,因此安、武、郑、洋、田等五家为同一氏族,不得通婚。达邦社的庄家与温家、杜家与杨家共同一个小米祭屋,属于联合家族,亦不能通婚,猎区、渔区可共同使用。
由联合家族推派的长老共同主持长老会议是邹族部落的最高决策单位。头目依长老会议的指示分派工作,赋予每一个联合家族责任与义务。
邹族没有阶级制度,却有几个特殊地位的人物
头目: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袭。
征帅:争战、猎首的指挥官,有可能是头目,如果战事频繁,会有好几个征帅。
勇士:在战场上有特殊功勋的族人。
邹族现在传统的价值观与社会制度已被行政体系的运作所取代,只有在传统祭典时,头目、征帅家族的地位才会被凸显出来,没有了战争,所谓的征帅、勇士已不复存在,倒是家族长老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摇,年经人对长辈的尊崇不仅表现在文化上,也表现于日常生活当中。
邹族重要祭典有小米祭(即丰年祭)、马雅斯比祭、粟收获祭、年终大祭、成年礼等,主要为祭战神。而是否举办及何时举办,均由长老和头目聚会决定。
邹族以狩猎为生,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装扮。男子盛装的打扮为红色的长袖上衣、胸衣与遮阴布加上山羌皮帽。女子以头巾缠发,黑裙、蓝色长袖上衣、刺绣精美图案的胸衣为主。
目前头巾的形式已很少使用,而改为帽子形式的简便头饰。皮革之揉皮和制革,以藤编的置物篮或背负猎物用的网袋为主。
邹族的竹筒饭也相当知名,作法是将米放入一年生的桂竹竹筒內,以火烤熟。因为一年生的桂竹含有水分与香气,这样的作法不仅米不易烤熟,煮出来的饭更是香气十足。
过去邹族人上山打猎时,每人在身后插十余个竹筒随身攜带,可以说是猎人的主食。
邹族所有的祭仪几乎都需用酒,因此,邹族人十分重视酿酒,小米,稻米以及地瓜都是邹族人酿酒的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邹族若非有婚丧,祭仪等重大事件,不会轻易酿酒,同时在宴饮场合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饮酒,通常能饮油者多为长老。
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是阿里山上璀璨的一颗明珠,真可谓“没到过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没到过邹族文化部落,就别说上过阿里山。”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