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芝兰(前)与其弟子女高音歌唱家颜宝玲(左)、程振华合影(年摄于上海)
去岁,吾之上音校友,旅加男中音歌唱家程振华,给我发来由他整理编撰的一本《芝兰流芳》电子版书稿,征求我的意见。全书读罢感慨唏嘘不已,且思绪难平。今据此书稿撰拙文一篇,纪念高芝兰先生百年诞辰。
1月26日,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高芝兰的百年诞辰。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孔子家语》)常言道,人如其名。而高芝兰教授的一生实如其名,令人景仰缅怀。
年1月26日,高芝兰生于杭州。其父高叔安受《孔子家语》之启示,给女儿命名为“芝兰”。
求学之路
高芝兰高芝兰幼年时,全家从杭州迁居上海。她从南市区民立附小升入中学,喜爱古典音乐。15岁时,她读完了高一,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师从中国首位专业声乐教育家、首位女合唱指挥周淑安教授(时任声乐组主任,其他各组主任均为外国人)。陈洪教授的视唱练耳和黄自先生的音乐欣赏课使高芝兰终生受益。龙榆生教授的古典文学和唐诗宋词,为高芝兰日后从事歌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年5月9日,一代宗师黄自先生病逝。高芝兰奉萧友梅校长之命,在追悼会上演唱巴赫-古诺的《圣母颂》,激励高芝兰确立了“要把一生奉献给音乐艺术”的奋斗方向。
当年,周淑安教授还在其母校上海中西女中(原“中西女塾”)兼课,这期间周教授时常安排高芝兰在课堂上为学生们示范演唱(如歌曲《夏日的玫瑰》等)。不久,周淑安前往重庆任教,高芝兰成为苏石林教授班上的学生。
年,萧友梅先生聘苏石林(VladimirShushlin)为上海国立音专外籍教授,截至年,苏石林返回苏联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苏石林先后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声乐人才,如斯义桂、黄友葵、蔡绍序、郎毓秀、周小燕、董爱玲、孙家馨、唐荣玫、李志曙、魏啟贤、张昊、张仁清、高芝兰、温可铮、魏鸣泉等。苏石林被誉为中国现代声乐教育的奠基人。
五年寒窗,高芝兰对艺术事业坚韧不拔的追求,树立了以蔡元培、萧友梅、黄自为楷模,用艺术载德育人的美育思想;同时具备了作为一名歌唱家最可宝贵的素质:一副“BeICanto”(“美声”)标准的耳朵和美声审美观。
作为一名女高音,在苏石林教授的指导下,敦促高芝兰将中、低声区的音,练得和高声区的音在音质和声音的幅度上都能达到同样好的程度,是多么难能可贵。
崭露头角
上世纪40年代高芝兰在上海的演出宣传册年,高芝兰从上海音专毕业。翌年,在上海兰心剧院举办了高芝兰首场独唱音乐会,获中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此后,高芝兰的歌剧相关的演出邀请纷至沓来。苏石林教授应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指挥斯卢茨基之请,嘱托高芝兰顶替因故缺席的欧洲一名女高音,演出马斯内的歌剧《熙德》中女主角的咏叹调“流吧,流吧!我的眼泪”(“Pleurez!pleurez,mesyeux”)获得成功,展示了她作为一名歌剧演员的才华。
年,高芝兰应上海俄罗斯歌剧团邀请,成功地主演了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一周之后(实际上是“关闭”4天背出整部歌剧),高芝兰主演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女主角薇奥莱塔轰动了全上海,各大报刊好评如潮。年6月26日英文版《上海时报》(TheShanghaiTimes)评论道:“她无论唱和演都把观众牢固地吸引住,使我们深深动容。”“她的声音清脆如钟,在‘死亡’一幕中,她的表演极具真实,美丽的真实,让观众热泪盈眶。高芝兰饰演茶花女,对角色充分的深刻理解,给予角色清晰的轮廓。她美丽的声音,在高音区具有同样的光泽,均衡、饱满……”
赴美留学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功,高芝兰并未沾沾自喜。她深知“对待艺术就是要不间断地勤奋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才能更上一层楼。艺术生涯永无止境!”“我一定要到这广阔无垠的艺术世界去见识并攀登更高的峰顶。”(摘自“高芝兰笔述”)
翌年,高芝兰在上海通过举办两场独唱音乐会,筹得了赴美国留学的经费,并于年初抵达纽约。
在茱莉亚学院,高芝兰师从伊迪丝·派普(EdithPiper)教授,学了8个月后,感觉无所收获。她决心改换门庭,遂考取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师从弗朗西斯·纽森(FrancesNewsom)教授,从此不断地开阔了演唱曲目,其中包括不少美国和拉美作曲家维拉-洛博斯的作品。
在纽约,高芝兰大大地拓展了艺术视野。先后聆听了不少世界著名歌唱家的音乐会;观赏了很多部歌剧,如被誉为在同一世纪中,具有最漂亮歌喉的瑞典男高音比约林(JussiBjorling)主演的威尔第歌剧《弄臣》等;聆听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和斯托科夫斯基等大师指挥的交响音乐会等。
美国作家赛珍珠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地》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年,她在纽约举办有关中国主题的研讨会,邀请高芝兰在会上演唱中国民歌。其后,纽约电台又邀请高芝兰录制中国歌曲,向全美国听众播放。
同年秋,高芝兰在曼尼斯音乐学院成功地举行了毕业独唱音乐会并获得艺术家文凭。
回国任教
曼尼斯音乐学院院长大卫·曼内斯(DavidMannes)邀请高芝兰留校任教,而高芝兰心系祖国,欣然接受贺绿汀院长的邀请函,回国担任母校上海音乐学院(原国立音专)声乐系教授。
年,高芝兰和林俊卿(男中音)两名西洋唱法的歌唱家,作为中国艺术代表团的成员,在团长周巍峙、副团长李凌率领下,与一百余人共赴苏联、罗马尼亚、波兰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东欧国家访问演出。代表团胜利回北京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恩来总理称赞中国艺术代表团中仅有的两名西洋美声歌唱家“是我们的国家之宝”。
年,中国唱片公司邀请抒情戏剧女高音歌唱家高芝兰录制外国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选集。外国歌剧咏叹调由黄贻钧、陆洪恩、曹鹏分别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艺术歌曲由邱和西钢琴伴奏。外国歌剧选曲包括《米卡埃拉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你知道吗?好妈妈》《月亮颂》(M-甲)《安东尼达浪漫曲》《人们叫我咪咪》《为艺术,为爱情》《愿他胜利归来》(M-乙)。这一款质朴内在而又生动感人的演唱特色和精深的声乐技巧的录音,于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根据中国唱片公司的统计,高芝兰共录有51首曲目,这些唱片至今鲜活动听。
年,斯义桂来上海音乐学院讲学,邀请高芝兰在大师班结业音乐会上示范演唱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声乐套曲以及舒伯特和雨果·沃尔夫的同名歌曲《迷娘之歌》(MignonLieder),生动地展现了高芝兰演唱风格的纯正而多样化。
年,高芝兰应美国茱莉亚学院邀请,作为访问学者于赴美前举行独唱音乐会,曲目包含《阳关三叠》《嘉陵江上》《花非花》等,音乐会获得圆满成功,贺绿汀院长登台祝贺。
年高芝兰独唱音乐会后,上音老院长贺绿汀上台祝贺
高芝兰将赴美一年的访问学者,仅视为“在纽约听课期间”。每堂课她都认真做笔记,一课不落,不断地探索美声艺术之真谛,以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教学质量。如此执著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桃李天下
年,胡晓平获得第20届布达斯国际音乐比赛柯达伊-艾凯尔声乐比赛一等奖和特别奖,从而拉开了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登上世界之林的帷幕。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来自于高芝兰教授对胡晓平——一名年轻的业余歌者(纺织女工)十年悉心的义务培育:从基础乐理、歌唱艺术、文化课程和日常生活给予全面的栽培和锤炼的结果。胡晓平的成才,树立了高芝兰教授教书育人的范例。
高芝兰教授倡导的“好好做人,好好歌唱,好好生活”,不仅是高芝兰教授的座佑铭,亦成为其众多弟子们的奋斗方向和前进的精神力量。
音乐评论家李凌当年著文赞扬高芝兰是一位内心“异常坚定、倔强的人,她对事业是那么有信心,有兴致,对艺术是如此热爱而又有远见。”(参见李凌《音乐杂谈》第四集《一个极度严谨的声乐学者——记高芝兰教授》一文)女高音汪燕燕从北京奔赴上海,拜师高芝兰教授。在一年半时间内,高芝兰教授对不同曲目独到的见解,以及语言、风格、表现力和卓绝的示范演唱功力启迪、提升了汪燕燕的演唱水平,同时丰富了曲目。
年6月,汪燕燕囊括巴西第12届国际声乐比赛三个大奖:大赛冠军,歌剧院大奖和维拉-洛博斯作品金奖。
女高音孙秀苇从北京来到上海拜师高芝兰教授门下,因其在上海无处投靠,高芝兰对她不仅与胡晓平和汪燕燕一样不收任何费用,还要管其食宿。孙秀苇成了高教授名副其实的“私人”学生,直至后来她转为上音本科生。
孙秀苇跟随高教授学习五年,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音乐修养和文化素质均有很大提高。她先后在6项重大国际声乐比赛中夺冠。年,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歌剧院与多明戈主演歌剧《图兰朵》获得巨大成功。孙秀苇先后主演过二三十部歌剧,包括主演郭文景作曲的中国歌剧《骆驼祥子》,以及年此剧在意大利倍受世人注目的巡演。
女中音歌唱家李怡萍和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先后师从高芝兰教授,强烈地感受到高教授“点石成金”般的开导和对培养持久演唱能力和正确感情表达的重视,还包括意、德、法、俄、英、西班牙语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曲目积累。这些都是当代歌唱家安身立命之根本。
高芝兰教授无意充当中国美声梦之队的总教练。她有教无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高教授给学校规定限额之外的很多学生义务上课,三五年,十几年,临时的,固定的学生都有。她给学生补基本乐理,教授文化课,甚至为学生移调抄谱,呕心沥血,无微不至。她完全不顾自己身怀六甲,已临预产期,但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导致流产……当高教授的终身伴侣马家骅先生(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有一副好嗓子,热爱古典音乐,早年在上海曾向斯义桂先生学过声乐)逝世后,高教授强忍悲恸,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
人云:戏比天大,课比天大。而高芝兰教授博大的母爱精神与音乐和谐而崇高的本质融为一体,正是她一生光明磊落的写照。
高教授从来不把学生的成就归功于己。她始终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取得这些成绩是学生的努力,我只是尽我的责任而已。”看到一个个学生取得了成就,高老师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声乐评审界注意到中国有一位Zhi-LanGao教授。
年第13届、年第15届巴西国际声乐比赛,高芝兰应邀担任大赛评委。
年,莫斯科第9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高芝兰应邀担任评委。其间,高芝兰在莫斯科拜谒苏石林教授墓地。
芝兰流芳
高芝兰教授无意于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她“历经数十年沧桑变幻,风风雨雨,身心疲惫。如今晚年,让自己沉浸在纯静的音乐艺术里,追求完美的心灵享受……”(摘自高芝兰笔述)
年,高芝兰教授退休,移居美国。
一位台湾的阿里山姑娘芬美来美国加州大学深造。4年来,辗转换了几个指导老师之后,把她原本“高亢清亮”的嗓音磨得丧失殆尽,以至于害怕唱歌,练声变成了无比自虐的状态。
年,芬美抱了一线希望,下决心求教高老师,从而开启了她人生的转折。
高老师的“声音依然亮丽极了,气息的运用无懈可击,对乐曲的诠释深入精髄”。高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没有任何的不耐烦,精神从来不减”。芬美终于开窍了,不久加盟歌剧院,“一路游唱近百国”。
高芝兰移居加利福尼亚州之后,去过几次香港,与友人聚会,享受轻松自在、假日般的生活。当年的同窗闺蜜许女士,愿为高老师提供宽敞的住宅,劝高老师留港教书,收入可观。对此,高老师婉言谢绝了,她回到加州寓所,继续义务地教一些想认真学习歌唱的年轻人。
年4月12日,高芝兰先生于美国圣地亚哥逝世。
斯人已故,芝兰流芳。
卞祖善/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