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祖国大陆迁往台湾的移民一向都很珍视自己与祖国大陆的亲缘关系,特别注重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延续和推展。历史上迁往台湾的移民中,有些人因种种原因再也没有回过故乡。这些人背井离乡,历尽艰险,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定居下来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日益加深。为了使后代牢牢记住自己的祖根所在,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姓氏或籍贯所在的府、州、县名来为新居地冠名,现在台湾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类地名。如台北市松山区的永春里,台北县林口乡的漳州寮,台中市的永定厝,台中县乌日乡的龙溪村等等。
提到台湾的地名,还有很多故事发人深省:近年在台湾的“寻根热”活动中,不在台湾彰化县秀水“发现”了一个“陕西村”。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地的景物风貌宛如陕西故乡,就连村里人的长相、生活习惯都与陕西人极为相似。这个“发现”顿时轰动了台湾岛。据考证,该村原是陕西籍人早年移居台湾之后形成的。相传三百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有一位陕西籍部将名叫马信,人称“乌面将军”,率领同乡进驻秀水乡一个村庄屯垦,后来都落籍当地。为不忘本源,他们就将该村取名叫“陕西村”。
现在,村中有多人都是陕西移民的后代。这个“陕西村”被发现后,在台湾的陕西籍国民党大员大为兴奋,纷纷前往探访认亲,并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寻根热流。有一次该村举办纪念马信将军周年冥辰,前来祭奠的陕西籍乡亲多达数千人,场面颇为壮观。其中许多人带着子女,以便让他们对自己的“根”有更深刻的认识。
更有趣的是,在祖国大陆的河南邓州,不久前发现了一个“台湾村”。该村位于邓州湍河南岸下营村庙沟河畔,村中有陈姓人二百多,都是高山族后裔。相传,他们的始祖叫依那思罗,原是台湾嘉义县阿里山朱欧部族(又称曹族,系山胞九个部落之一)人。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依那思罗投入军队,成为郑成功副将黄廷将军的马夫,随军征战立下功。
郑成功去世后,郑氏家族发生内讧,黄廷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率部归顺朝廷。当部队行至北京卢沟桥一带时,康熙皇帝下诏封黄廷为“慕义伯”,令他率部自卢沟桥南下,于沿途各州县分散屯垦。就这样,黄廷所带领的五营亲兵分驻在邓州湍河南岸的五里四十八村。因所部将士多来自福建,信奉妈祖神,黄廷就在邓州城内和庙沟河畔分别修建妈祖庙一座,让他们拜祭。这样,依那思罗跟随黄廷落籍邓州。
后来,依那思罗与当地一位岑姓女子结婚,以妻姓谐音改名叫陈年。陈年生有四子,分别叫元珍、元勋、元杰、元珠。儿子们长大后,陈年命次子元勋和三子元杰返回台湾嘉义老家,让他们在那里续香火,据说陈年还在后来回台湾看过他们。陈年和妻子相继去世后,在邓州的陈元珍、陈元珠与台湾的兄弟失去了联系。
年8月,邓州陈氏高山族人在纪念始祖诞辰周年之际,重修了陈年夫妇墓,并在村口新建了一座门楼牌坊,上嵌“台湾村”三个大字。两侧楹联写道:“祖启台湾源华夏,屯居邓穰融九州”。
由上可见,台湾的“陕西村”成为台胞纪念故乡和寻根的热土,河南“台湾村”中的对联则表达了定居祖国大陆的台湾高山族裔们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尽快团聚的强烈愿望。在我们中国人心里,亲缘和姓氏既表示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更蕴藏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如果与这种民族习惯相左,就难以得到响应和认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