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环岛路,天高云淡海蓝蓝,我乘车前往厦门会展中心,去参观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不过今年多了一个看点,就是会展中心扩建了第二期,在扩建的展厅里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这种“会生会”“会连会”的办法应该不错,“贸恰会”的客商本身就是“旅博会”潜在的游客,一箭双雕,事半功倍,“双胞胎”何乐而不为?!“两会”已开展多日,虽未闭幕,不少摊位开始撤离,或者干脆就摆“空城计”,把五颜六色的宣传推介材料往桌上一堆,人则潇洒自在去了,哪一种类型的单位最善此道,我想不用说读者也心知肚明。但海峡对岸来的同胞就是不一样,一摊摊尽忠职守,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在最后的时机向每一位来去的看客派发宝岛的风光手册。不仅如此,台湾观光业从业同胞还请看客立即浏览资料,随即有些声嘶力竭地玩起现场问答游戏,答对了,自然有奖品。我用欣赏的目光上下打量了这个敬业的角落,突然有位少女用双手向我递来一包微型的礼物,随即飘来的是闽南口音的国语:“先生,谢谢光临,请您品尝。”从这样的乡音判断,她可能是台湾来的乡村女,也可能是台商雇的闽南妹,反正如出一辙,难以辨别也无须辨别。不过像我这样久经风雨的老男人,空手来去似神仙,对诸如此类的免费的小礼物向来是不屑一顾的,便想以“无功不受禄”来推掉这样“免费的馅饼”,不过话到喉咙口,竟一下被卡住,因为低头一瞥的瞬间,那小礼物居然是我最爱的台湾茶,来自台湾坪林的包种茶!尽管仅仅是铝箔包装的一小袋,竟让爱茶的我活似拣了一个金元宝,喜上眉梢。收下,收下,这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好茶随风又随缘,6年前我参加安溪“两岸茶叶高峰会议”,首次品尝了台湾得奖的4款茗茶,为此留下了一题散文《长饮不醉的甘醇》;5年前台湾邮友吴惠明邮寄了一罐台湾茶,让我有感而发,一气呵成随笔《阿里山的茗茶》;此后各年陆续有茶自海峡对岸来:台北“福建长汀同乡会”的客家乡亲胡兴中先生赠送的台湾高山乌龙茶“新品种”、同仁徐君转赠的台湾逢甲大学的礼品“洞顶乌龙茶”、以及金门国中王先正老师赠送的“台湾高山茶”……云飘雾绕,台湾各地各山的好茶是纷至沓来,接二连三悉数报到,独缺文山包种一茶。这些台湾茶都是朋友所赠,全凭缘分,我哪里还好意思透露出那心地里默默期盼的“独缺”呢?!网上早知道:台北县的坪林乡是文山包种茶最大的产地,也是大台北地区的水源供应地,茶园苍翠,溪鱼跳跃,与台北市仅有20分钟车程的距离,一方山水养一方名茶,原本我是打算日后做“台湾游”时深入一喝的,现在它提前漂来,怎么能不让我喜上眉梢呢?于是急忙道谢,可那赠茶的少女却悄然不见了踪影,环顾寻觅,居然芳踪不再……回到家里,立刻净手,烧水,泡茶,这赠茶的茶量极少,只好独自品饮,一包莫约5克,被置于一袋三角形的薄纱中,形如小粽子,十分“古锥”(闽南话“娇巧”)。我是把它当成绿茶来泡的,置于玻璃杯里,悬壶高冲,透亮的茶汤顶托起一锥袋茶,口感清香甘甜,与闽西南漳平的名茶——水仙纸包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水仙茶,有很多传说,我不禁想入非非了:博览会上那送茶给我的村姑,莫非是“海峡女神”的使者,不然她何以如此心明眼亮,知晓本海峡西岸的老茶客6年来品饮了7款海峡东岸各山的乌龙茶,却唯独缺了这味清香甘甜的“文山包种”?!-9-1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06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