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酸枣人生ID:suanzao-」
阿里山之父的隔海恋情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香港著名歌唱家奚秀兰女士,演唱了当时称之为台湾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悠扬的旋律以及壮美的意境,让这首歌很快唱遍了大江南北,华夏大地,久唱不衰;谁曾料到,在这美妙的歌声背后,却隐藏着近半个世纪,令人肝肠寸断,十分悲凄的爱情故事。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其实并不是台湾高山族民歌,而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词作者是四川人邓禹平,曲作者是电影导演张彻,大陆浙江清田人。原唱张茜西,后经邓丽君、田震、朱逢博、龙飘飘、玖月奇迹等人多次翻唱。
邓禹平(年11月30日—年12月21日),笔名夏荻、雨萍,原籍四川省三台县三元镇三清村一组(原奎木乡邓家沟)人,著名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的词作者,故邓禹平又称为阿里山之父。
邓禹平父亲邓多三(又名:邓明生),在刘湘集团军部所在地重庆任高级军官,官至团长。其母是三台秋林(三台县一乡镇名)本地人谢女士,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少时的邓禹平与哥哥邓本立(又名:邓根石)居住在今三元镇三清村1组家,在邓家祠堂读私塾。童年的邓禹平,最喜爱的“玩具“就是妈妈从重庆买回来的二胡、古筝、月琴,这让邓禹平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他的妈妈在生“三妹”时难产,母女双亡。父亲、哥哥又常年从军在外,故族里人都很看照禹平,从不说他不是,不过禹平也很争气。邓禹平依靠堂哥和邻里乡亲帮助慢慢地成长,后来在县城三台中学读书,读书期间还获得过“品学兼优”的匾额,名扬乡里。
读书期间,邓禹平好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出色,人缘也特别好,深受先生和学友们喜爱,由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好在禹平勤奋好学,在三台中学读书时,又品学兼优。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在一次反日学生游行演讲活动中,邂逅了同样喜爱文学、音乐的学妹白玫小姐,白玫是三台县城米店老板白来运之女。
年,不满二十岁的邓禹平,先考入抗战流亡内迁成都的郫县(现在已是郫都区)省立艺专,后又考入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重庆电影制片厂。白玫为了能与邓禹平相伴在一起,特意报考了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最终被录取。一到寒署假,二人便回到故乡,在一起吟诗作对、谈古论今,留恋于故乡金钟山下的青山绿水之间,亲密于花前月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互间的倾慕让他俩私定了终身。
求学期间的一天,有人捎信来说母亲病危,让白玫赶紧回家探望。当她赶回家后,才得知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省城官宦人家的刘公子,借病危骗她回家,她坚决不从,被父亲看管于家中,不许出门。在即将成婚的夜晚,幸亏家里佣人吴妈帮助了她,才跳窗逃跑。
从家里逃出后,白玫一路狂奔去重庆。三台距重庆就是现在走高速公路,都有.7公里,更別说还有高山大河阻隔。四十年代的交通可想而知,很不方便,途中钱物又被盗,只能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爬山涉水,历尽艰辛。这时,邓禹平所在制片厂要远赴上海拍片,他心急如焚地等着白玫快点回来。可等到白玫赶到重庆时,邓禹平已随制片厂远赴上海了。
年上海国泰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由张彻、张英联合导演,重庆人张茜西饰演女主角(后来也未回到大陆),邓禹平饰演剧中一小角色(这位外形俊朗的男子,终因个头不高一直只在剧组跑跑龙套,饰演配角)。这部电影中插曲《阿里山的姑娘》、《椰树情歌》就是由邓禹平作词,张彻作曲,张茜西演唱。邓禹平在上海的这段日子里,他与白玫只能靠鸿雁传书,互诉衷肠。白玫在重庆祈盼能与心上人早日团聚。心急如焚的她决定买船票远赴上海找禹平,正在这时,她又接到了邓禹平的来信,说电影厂要到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的外景,劝她在重庆等他凯旋。他们又一次失去了相聚的机会。
剧组到台湾不久,未等外景拍完,年5月上海解放,隆隆炮声中,两岸关系紧张起来!拍摄组几十号人,就拿到十张去香港的船票,转道回大陆,导演张彻最后也不得不去了香港,禹平也被逼隔在了台湾。
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声肝肠断,从此天涯孤雁,各守一方,隔海相望!
白玫毕业回到家乡三台县,在一所学校任教教书,这期间曾有同校教师和好友多次向她求婚,都被她一一婉拒,她的心中只有禹平,她等待着禹平平安归来团聚!
邓禹平在创作《阿里山的姑娘》时,之前从未去过阿里山,但他想到远在家乡的白玫,远在三台县三元镇三清村的金钟山,想起了他与白玫曾徜徉其间的青山绿水。家乡那秀丽的山水让他写出了“高山青,涧水蓝”,而家乡的人则让他联想到了“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可以说这首歌是献给他的恋人白玫和家乡的一曲思念之歌。
电影《阿里山风云》于年上映,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一炮走红。然而此时的邓禹平却疯狂地思念着家乡,思念着家乡的恋人白玫。这时的两岸还不能通信,他唯有用诗歌帮他缓解内心的痛苦。那一首首文字优美,意蕴丰富,承载着他炙烈深情的诗歌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不少作品被谱成曲,制成唱片,流行于海内外。
邓禹平的文采赢得了将军之女柳叶小姐的芳心,柳叶疯狂地爱着邓禹平。邓禹平从一开始就给柳叶讲了他和白玫的爱情,并表示不会再爱上别人。柳叶却不管不顾,依然我行我素。通过关系把邓禹平介绍到蒋经国的青年救国团工作。这期间何应钦要到欧州考察文化,需要文人装点门面,看上了邓禹平。可从欧州回来后,又因蒋经国和何应钦政见差异关系,而辞退了邓禹平。此后,邓禹平以诗画为生。他主编过《绿艺世界》,《作品》,《中央影剧》等刊物,出版过诗集。《蓝色小夜曲》,《我的思念》等42首诗被谱成歌曲。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为其出版歌曲集《邓禹平之歌》。年邓禹平获得了台湾诗歌最高奖--“金鼎奖”。他还曾获得第一届台湾文艺总冠军,诗词荣誉奖,作词大赛首奖等。
上世纪60年代,邓禹平在忘年交朋友钟光荣的帮助下,在台北举办了个人画展。在画展上邓禹平结识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观看画展时,林海音被一幅长发少女的侧面画所吸引。邓禹平向林海音讲述了他和白玫的生死之恋,而画中少女正是他的初恋女友白玫。林海音被邓禹平和白玫的故事感动了。
文艺文化上的成就并没有改变邓禹平的现实生活,邓禹平的晚年十分凄凉。在台湾一直穷困潦倒,曾经一个星期多数时间都寄居在《阿里山的姑娘》首唱者张茜西家中。柳叶女士依旧多方帮助他,在他有病时还常去看望并给以资助。
年邓禹平医院,林海音和钟光荣等朋友常去看望帮助他。医院看望他,问邓禹平有啥需要帮忙的,邓禹平思索良久说:“我与白玫相隔四十多年,恨今生不能相逢,在这几十年里,我为她写下了数百首诗,却无法让她看到。我只有一个愿望,在我临死之前,将这些诗结集出版。……”
林海音女士主办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为了让邓禹平的最后一本诗集,更能表现他和白玫绵延近半个世纪的爱情悲歌,她联系了著名诗人席慕容和画家楚戈,请他们来为诗集作画,林海音陪同席慕容,楚歌来到邓禹平的病床前看望,并商议了出版诗集事宜。席慕容和楚歌为诗集作了二十几幅精美的插图,林海音还请台湾著名新闻人物黄贝浪女士为诗集作序。年邓禹平的诗集《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出版,先后被重印十次,成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这年,邓禹平彻底瘫痪,可他在病榻上还创作了诗歌《我的思念》和剧本《大陆之恋》,仍念念不忘回到大陆家乡。
年底,身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罗忠镕(中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教授,四川三台人,获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前往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回国前,在当地华人为其举办的欢送晚会上,歌手演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在看节目单时才发现这首歌的歌词作者竟是自己的同学邓禹平。罗忠镕通过林海音女士了解到在台湾的邓禹平状况,之后,罗忠镕又回故乡四川三台县,联系上了白玫。历经许多坎坷的白玫以教书为生,一直等待着邓禹平,终身未嫁。得知邓禹平在台湾处于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她,白玫默默地坐在钢琴前,含泪弹唱了《阿里山的姑娘》并录入磁带,请罗忠镕转交邓禹平,捎去她一生的爱恋。
罗忠镕把带着白玫歌声的磁带通过林海音女士带到了邓禹平的病床前。邓禹平听到思念一生的爱人白玫的歌声,泪如雨下,身在病床上的邓禹平感觉白玫仿佛就在身边,而自己也好像回到了故乡金钟山下河边。
年12月21日医院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后来,白玫也郁郁病逝在三台。)思念邓禹平的白玫在家乡,他们曾经常结伴而去的山里,给邓禹平修了衣冠冢,她常常来此诉说对禹平无尽的思念。
年春节后,白玫收到了罗忠镕寄来的邓禹平的诗集,诗集封面是一个少女的工笔画。白玫翻看着诗集,在一篇《爱的思念》前停下来,泪如雨下,她含泪朗诵着:
化我的思念
为白云片片
飘过平原
飘过高山
飘到你的头顶窗前
默默的投给你
我那爱的诗篇
一千遍
一万遍
化我的思念
为蓝星点点
闪在黑夜
闪在清晨
闪在你的眉睫梦境
轻轻的弹给你
我那爱的琴键
一千遍
一万遍
化我的思念
为山花朵朵
开满山谷
开满丘陵
开满你的发鬓庭园
暗暗的寄给你
我那爱的书简
一千遍
一万遍
一千遍
一万遍
一千遍
一万遍
一千遍
一万遍啦……
年的春天,一直都想以家乡著名人物为原型创作一部电视剧的孙才杰,多方求证,得知已故诗人、台湾“鬼才”邓禹平与白玫小姐的爱情故事。被感动的他顿生创作的冲动,在收集了几年的资料后,一部长46集的《高山青》于年6月在孙才杰的笔下化蛹成蝶,让五彩荧屏向全世界的华人和《高山青》的“粉丝”,再现真实的阿里山和阿里山之父的生平,向世人倾诉邓禹平与白玫小姐的隔海绝世恋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