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岛。关于台湾岛的形成,在地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台湾是东亚岛弧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形成与东亚岛弧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东亚岛弧即指东亚大陆架与太平洋西部海沟之间的岛弧,包括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及其附近小岛、菲律宾群岛等。东亚岛弧的形成,是以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为标志。而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则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在地壳运动中,东亚大陆架一方面受到来自大陆方向的强大挤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而坚硬的太平洋地块的阻抗,于是在它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按东北一西南方向排列的山脉,那就是东亚褶皱山系,当它露出海面时,便构成了东亚岛弧。单就台湾讲,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产生褶皱、隆降而奠定台湾地质的基础。
这大约是在地质年代的中生代的三迭纪的事,距今差不多2亿年。此后在很长时间里,这里又为海水所淹没,直到新生代早第三纪的始新世即距今约万年时,地球上最近的一次造山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使台湾及其附近小岛再受到造山运动的影响,又发生多次的地壳运动,台湾大部分地区因受挤压褶皱而上升,大约在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中新世即距今万到万年时,又重新被海水淹没,只有高耸的中央山脉突露出海面,后来长期在山脉的两侧,集起大量的沉积物。
接着在地质年代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上新世即距今万到万年前,造山运动又再剧烈进行,中央山脉再度挤压上升,其两侧也褶皱成山,显露出海面,那就是中央山脉东的台东山脉西的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终形成了台湾的现代地形。因为越是靠近太平洋,受到太平洋地块的阻抗越大,褶皱山脉的山势越高耸,所以台湾的地势比起内陆的福建等都来得高峻。也就因此,即使台湾岛本身,也是东边比西边陡峭。
另一种看法是: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前即距今万年前后,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连接在一起,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持这种看法的人还指出:即使出现了海峡,澎湖列岛南部同福建陆地之间,直到年前,还有一条经过台湾礁的陆地联系着,而澎湖与台湾的陆地联系则一直维持到距今6年前。
有人还从研究台湾的史前文化来证明上述见解的正确性。人们在台东长滨乡八人仙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那里出土的石制品有余件,都与祖国大陆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无论在制作技术上或基本类型上,都没有多大的差别。有人发现,从高雄县风鼻头一带发掘出的史前时期的彩陶和黑陶,与大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黑陶非常相似,还有人在台北县淡水镇八里乡八盆坎发掘的青铜制成的两翼式箭头,经切片化验,发现它的冶铸方法是大陆段商时代的。
此外,人们在淡水河流域还发现,那里出土的赤褐的粗砂陶器与福建金门县出土的黑色和红色的陶器在刻纹等方面很相近,可能属于同一类型。这些自然只能从两边曾是以陆地相连中来说明。支持这种看法的人,还从台湾古代动物化石一一如象、犀牛、野牛、野鹿、剑虎等来证明有人在台湾西部发现许多大型哺乳类,且说明早在距今万年左右就有大批动物从大陆别地移到原属大陆的台湾。也有人考察野生植物后指出:台地野生植物和大陆上的野生植物相比,多是大同小异的,大多相同相近或近缘。据据统计:台湾洋齿类以上的野生植物达多种,其中有种(占28%)与大陆完全相同。
把上述两种看法概括一下可以看出,不管哪种都指出台湾是由地売运动而出现的。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以前台湾同大陆是分开的,第四纪以后有过合在一起的时候。因为第四纪更新世前期即距今万年左右,由于地売上升的变动和地球上气候变冷的影响,沿海地区出现了陆地面积扩大的情况,那时候台湾海峡的海水可能几乎退干,成了陆地,于是出现了台湾同大陆连成一片的局面。后来到了更新世后期,地球上气候转曖,海水上升,陆地减少,台湾海峡又再出现台湾同大陆又隔开了。以后又再相连、相隔。如此经过了多次反复。自然相隔的时间很长,而相连的时间也不很短。台地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是在两地相连时从大陆别地进入台湾的;人类史前文化,也是在两地相连时一部分人从大陆带进台湾的。
三说各有道理,何说为是,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祖国宝岛-台湾
台湾日月潭风景
台北北投航拍
台湾城市夜景
台湾垦丁海岸风景
阿里山风景
阿里山风景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风景
台湾城市夜幕风景
台北风光
来源:国家旅游地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