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勿放逸
《印光法师文钞》读书会第天
合掌至诚称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顶礼印光祖师
端身正坐,观祖师亲临婆心教导,
恭敬至诚,依教奉行,自得大利!
弟子某某,今向西方三圣,如对目前发此誓愿:愿具诚信切愿,念佛真行,决定求生西方净土,故于今日乃至千日,与大众共修《印光法师文钞》,日日闻思,依教奉行,不间断,不懈怠,不退失,直至圆满。并愿以此功德,普与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净土中,共证无上菩提道。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印光法师文钞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TheCollectedWrittingsofMasterYinguang
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自后国运日衰,不暇提倡,法运亦随之而衰,至咸同时,兵灾四起,哲人日希,庸流日多。儒者唯奉韩,欧,程,朱辟佛之说,以为至理名言,而不知佛法包括群圣之薪传?,发明当人之心性,其妙义微言,功德利益,有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者。以故悉以毁灭佛法为志事,不肯读诵受持,保护流通,致令佛法,一败涂地。譬如小儿,见摩尼珠,不但不加保重,尚欲毁而弃之。至光绪末,废除举业,大开游学?之端,凡天姿高者,悉以博览为事,所有各种学理,皆不足以餍饫?其心。唯佛学幽深宏博,无妙不备,真俗互资,空有圆融,从兹群相研究,而修习焉。礼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今既知其旨,知其善矣,岂肯将此无上心法,让古人独得,而自己与一切同人,皆不得乎。
?明本禅师(~)元代临济宗僧。杭州钱塘(浙江杭县)人,俗姓孙,号中峰。又称智觉禅师、普应国师。幼于天目山参谒高峰原妙。二十四岁从高峰出家,其后并嗣其法。自此居无定所,或泊船中,或止庵室,自称幻住道人,僧俗瞻礼之,世誉为江南古佛。仁宗曾招请入内殿,师固辞不受,仅受金襕袈裟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元英宗且归依之。后于至治三年八月示寂,世寿六十一。遗有《广录》三十卷,其墨迹亦著称于世。古先印元即其门下。
?天如惟则(?~)元代临济宗禅僧。又称维则。吉安永村(江西吉安)人,俗姓谭,号天如。幼于禾山剃发,后游天目山,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为其法嗣。元顺帝至正元年()住苏州狮子林。翌年,门人等合力斥资,建造菩提正宗寺,请师登堂说法,大宏临济宗风。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及金襕衣。注楞严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补注,此即《楞严经会解》二十卷。又造《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复穷究天台永明之教旨,兼弘净土教,著《净土或问》,破除净土教之疑惑,策进修行。此外,有《禅宗语录》《十方界图说》等著述。至正十四年示寂,世寿不详。
?(~)元代僧。明州象山人,俗姓朱。名梵琦,楚石为其字。南岳下二十世法孙径山行端之法嗣。十六岁,受具足戒于杭州昭庆寺。其后,得法于元叟行端,先后住持天宁永祚寺、嘉兴本觉寺、杭州报国寺。元至正七年(),顺宗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洪武三年,一喝而寂,世寿七十五。著有《楚石梵琦语录》《西斋净土诗》《慈氏上生偈》等。
?又作妙协,元明之际高僧,专修念佛三昧,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上下卷。
?省庵大师(~)清代净土宗僧。净土宗第十一祖。江苏常熟人,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世代习儒,夙有出尘之志。十五岁出家,经典过目不忘。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仅一食,恒不倒单。后谒礼绍昙,听讲唯识、楞严、摩诃止观,通达天台、法相等学说,绍昙传为灵峰派四世天台正宗。更于真寂寺掩关三年,昼阅三藏,夕课西方佛名。后应诸方丛林之请,讲经十余载,江浙道俗皈依者甚众。历住鄮山阿育王寺、杭州迁林寺。晚年,绝诸外缘,结集莲社,专修净业,人皆称为永明再来。雍正十一年()预告死期,昼夜念佛十万声。翌年四月示寂,世寿四十九。著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续往生传》《劝发菩提心文》等。
?(~)清代僧。为莲宗第十二祖。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讷堂,号梦东。少攻举业,精通经史。二十二岁时因病而悟人生之无常,遂礼河北三圣庵之荣池出家,翌年于岫云寺受具足戒。先后参谒香界寺之隆一、增寿寺之慧岸、心华寺之遍空、广通寺之粹如,遍习圆觉、法华、楞严、金刚、唯识等性相之旨,并嗣粹如之法,得其禅法。其后,粹如迁往主持万寿寺,师乃继主广通寺,提倡禅净双修之道。嘉庆五年()退居红螺山(辽宁)资福寺,专以净土为说,世称红螺彻悟。恒常讲演,劝人念佛,为其所化者一时遍于南北。嘉庆十五年,预知大限时至,十二月集众念佛示寂,世寿七十,法腊四十九。撰有《念佛伽陀》《彻悟禅师语录》等。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成玄英疏:“穷,尽也。薪,柴樵也。为,前也。言人然火用手前之能尽然火之理者,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故火不灭也。”后用“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一代地流传。
?旧时谓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
?1.形容食品极丰盛。2.尽量满足口腹需要;感到饱足。元明之际,有中峰明本禅师,天如维则禅师,楚石梵琦禅师,妙叶禅师。或者写诗歌,或者写论辩,没有不极力阐扬这个契理契机,彻上彻下的法门的。而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蕅益大师,尤其迫切真挚诚恳。清朝有省庵大师,红螺彻悟,也努力弘扬净土法门。省庵大师有《劝发菩提心文》,红螺彻悟祖师有开示众人的法语,都可以承继往圣,开启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习的人果真能够依照而行,有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呢?从此以后,国运日渐衰败,没有闲暇提倡,法运也随之而衰微。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兵灾四起,智慧卓越的人日渐希少,平庸之流日渐增多。儒家学人只是尊韩愈、欧阳修、二程、朱熹辟佛的学说,当作是至理名言,而不知道佛法包括一切圣人的薪火传承,启发显明每个人的心性,佛法的妙义微言,功德利益,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因此,都以毁灭佛法作为志向事务,不肯读诵受持,保护流通,导致佛法,一败涂地。譬如小孩,看见摩尼珠,不但不加以保护爱重,还想要毁坏丢弃。到了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大开四处游学的风气,凡是天姿高的人,都以博览为事务,所有各种学理,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心。唯有佛学幽深宏博,无妙不备,真俗互资,空有圆融,从此大家互相研究,而都来修习了。《礼记·学记》中说:虽然有美味嘉肴,不吃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妙之道,不学习不知道它的美好。现今既然知道了佛法的义旨,知道佛法是至善的,哪肯将这无上心法,让古人独得,而自己与一切同辈人,都不得呢。
这一段进入到元明时代。当时有中峰明本禅师,天如惟则禅师——著有《净土或问》,楚石梵琦禅师——写过《西斋净土诗》,还有妙叶禅师,在《净土十要》里面也有他的板块。他们或者写诗歌,或者写论文,都是尽力阐扬契机契理、彻上彻下的净土法门。
明末清初,有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还有天台的幽溪大师。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成果就是对《弥陀经》所做的三部注释。他们弘扬净土非常地迫切、真挚、诚恳。
清朝有省庵大师,写过《劝发菩提心文》;彻悟禅师,留有《彻悟禅师语录》。印祖形容它们都是可以“惊天地,动鬼神”的第一等文字,为我们往生净土打了保票。
晚清开始,国运衰落,民不聊生,法运也跟着就衰下来了。这时候,众生已经没有足够的因缘福报,来支撑他接触、听闻、受持佛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颠倒见就越来越多。那些辟佛的儒士根本不肯去护持流通佛法了,反而巴不得把经书全都烧了。
到了光绪末年,废除了科举制。这时候凡是天姿比较高的人,都以博览群书为自己志向,好像所有世间的学问都不能满足他们的心。这时候,佛法又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常说“福兮祸兮,祸福相依”,真是如此。
印祖这里引用《礼记》里面的话说: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妙的学修之道,不学就不知道它的美妙之处在哪里。意思就是,既然已经知道了佛法的大义指归,那怎么能不去学习,不去实修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