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情人节档,“前任”与“情圣”均告缺席,经典纯爱故事《一吻定情》成了情人节最应景的一部电影,在没有同类型对手竞争的情况下,限于春节档的余波,上映一周,综合票房占比也只维持在5%左右。没有点燃剧迷粉丝火热的观看热情,也没有像去年“前任3”那样成为爆款,以目前1.5亿票房来看,基本符合该片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体量,也是国产电影制作水准整体提升后,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趋于理性的表现。综合各类平台的影迷评论来看,陈玉珊导演的电影版《一吻定情》并没有超越之前的翻拍作品,影迷对这一版本的接受度和反响度一般。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经典”本身在影迷心中就难以超越,所谓“经典”已经远离作品本体并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学意义;另一方面,陈玉珊版电影翻拍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观众关心的便是卡司,用当下流行的文体来概括:“翻拍千万条,卡司第一条。角色不匹配,观众两行泪。”网友调侃王大陆《一吻定情》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多田薰的少女漫画《淘气小亲亲》,这套漫画作品从年至年在漫画杂志《别册玛格丽特》上连载,单行本由集英社发行,全23册,至作者病逝,故事并未完结。漫画自年被改编成日剧《恶作剧之吻》(又名《一吻定情》)起,二十多年间,相继被4个国家或地区(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改编成电视剧,翻拍了5版。“直树”与“琴子”的故事,在海外的传播度与熟知度不亚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与“五阿哥”,在中国也有很多《一吻定情》的剧迷。导演陈玉珊被誉为台湾偶像剧教父,对于像“一吻定情”这样的题材、类型、风格的把握应当是不在话下,然而此次翻拍看来,不免有“得”有“失”:“失”:选角之痛,角色与演员应互相成全年日版《一吻定情》,曾经创下一年重播六次的记录,饰演高冷学霸入江直树的男演员柏原崇,一跃成为亚洲最耀眼的新星。随着“入江直树”与“藤井树”(年,岩井俊二导演电影《情书》,柏原崇饰藤井树),得益于这两个十分相近角色的成功塑造,使得柏原崇“安静读书的美男子”、“高智商美少年”、“世纪末美男”的形象深入人心,沉淀为银幕经典。年台版《恶作剧之吻》也风靡一时,那是台湾青春偶像剧盛行的年代,年该剧在日本播出后收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日本粉丝的欢迎。演员郑元畅和林依晨也因此剧大红大紫。年日版新《一吻定情LoveinTokyo》启用了年轻演员古川雄辉,以精致俊俏的外型以及被日本观众称为“现实版入江直树”的个人背景,在剧集播出之后迅速得到了观众的接受并认可。一旦角色和演员高度契合并被深刻植入观众的印象之中,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讲,便很难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演员身份和角色形象在影像记忆的作用下被特定地捆绑在一起,这三位“直树”的扮演者,在之后的演艺生涯里都难以摘掉“一吻定情”的标签。而王大陆在与陈玉珊之前合作的青春校园爱情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里,饰演了一位校园流氓学生徐太宇,以其不俗的表现受到观众的青睐。此番导演与演员两度合作,虽同样是校园爱情题材,但对于演员王大陆来说却需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从“学渣”到“学霸”的人物形象转变,毫无疑问是十分有难度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对一名演员专业素质的考验。其一,演员王大陆以往的角色和其本人通过各类综艺所展现的形象特征,与“直树”高冷学霸的角色设定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观众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使得一开始对于王大陆塑造的“直树”信任度降低;其二,“直树”的形象早有珠玉在前,其高度确实很难超越,除了演员的表演外,还需依靠作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其三,电影时长有限,不像电视剧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演员用表演去慢慢“说服”观众,加上“直树”一角的言行特点已经相对固定,动作幅度也不大,可供演员发挥的空间较小。由此便知此种类型翻拍中选角的重要性。遇到一个好的角色是一名演员的幸运,好的演员能带给角色以灵魂,角色与演员之间应互相成全,彼此成就。当创作者迎难而上时,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面临失败的准备。当然,对于翻拍作品来说,创作者或许还裹挟着一种“创新”、“反差”、“出奇制胜”的心态,虽然王大陆的个人形象与“直树”的角色设定并非十分贴近,但其内心柔软、“暖男”的一面或许能带给观众一些关于“直树”的补充体验。比如,王大陆跳蔡依林的“舞娘”就是一个看点啊。“得”:更新故事背景,拉近与当下观众的距离虽然“一吻定情”漫画原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但翻拍大多遵循着“现在时”原则,只是在以往的翻拍作品中没有刻意进行表现,而这一次,陈玉珊导演大幅度地更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特色,吸收了很多当下粉丝文化中的流行因素,一下子拉近了与现在年轻观众的距离,让这个已经存在二十多年的故事丝毫没有过时、土气的观看感觉,装了旧酒的新瓶也可以色彩缤纷,看上去饶有趣味。影片一开始,奠定“学霸”人设靠的是研发机器人并准确接住投手的球,显然单纯秀一下外语水平已经无法让今天的年轻观众表达“敬佩”了。新时代校园里的消息传播不再靠“听说”,编导十分智慧,移植了当下的社交圈情形,电影里出现了“直播”,“小组”,“后援会”,“站姐”,“朋友圈”,以及“把偶像与自己P在一起”,“手办”物品等等,可以说是和当下的饭圈文化无缝对接,年轻观众看到自然心领神会。通过指纹认证进入A班教学楼也被转化成为F班新进女生的暴击,成为影片的一处笑点;运动场上,手机一响,人人低头看手机的场景与生活如出一辙。影片中类似的时代嫁接与运用比比皆是,连最后男、女主角的误会、见面与告白也是通过朋友圈的功能实现的,不得不谓之曰联系当下,反映当下。可见,贴近年轻观众,始终保持一种近身的姿态,显然是台湾偶像创作长盛不衰的法宝之一。“失”:桥段密集还原,本土化之余创新力显不足从剧作的角度看,“一吻定情”的故事绝对更适合电视剧进行表现。虽然题目一吻定情看起来是一秒钟的事情,但“琴子”一心一意死心塌地女追男,“直树”对“琴子”的爱从默默无声到表达出来,都是长线条的,加上原著故事中,还表现了多角关系的感情烦恼、升学与成长困惑、家庭成员的相处与“直树”父亲公司经营等问题。显然,这些故事内容都挤到一部时间有限的商业电影里面,自然就会出现戏剧冲突不明显、故事焦点不清、情感逻辑欠缺、配角人物塑造不足等问题。于是,翻拍便很容易成为经典桥段的逐一还原,而且此次陈玉珊版的电影在结构和剪辑上也没有新意,基本上就是马拉松式的。失足一吻,表白被拒,家宅倒塌住进直树家,到吃大金的醋主动接吻,以及一起旅游住店,月老湖泛舟,雨天送伞,这些经典名场面在电影翻拍时自然一个都不能少,尽管在编导极力带入了部分台湾的本土环境(比如旅行地点阿里山,笔者猜测),将部分故事情节从本土出发去加以合理化,但在表现手法上确实没有太大的突破,情感的铺垫也较为乏善可陈。总而言之一句话,这部电影忙于经典桥段的密集还原,一路赶跑却甚少能触及观众的泪点。全片在中段过后,情节重心进一步向“直树”的人生选择倾斜,大费周章地在“直树”最终何以会选择“琴子”这件事情上兜圈子,甚至于有点要大摆事实讲道理的意思,创作者们实际上可能完全忽略了观众热爱这个故事、愿意观看这部电影的前提,观众并不需要创作者告诉其中的答案。如果创作者一早想明白这一点的话,那么“直树”与“纱绘”深夜开视频会议被误以为同居,“直树”多次提及截肢女孩对于他人生未来思考的启迪,“直树”政治联姻合伙开公司,这些没有新意的“创新”就不会占用过多的叙事时间。对于电影和“琴子”们(观众)来说,“直树”的表白一次就足够了,“人生的偏差值”这句话说一次也就足够了,毕竟,这个故事大家早就烂熟于心。最为可惜的仍然是最后一场告白的戏,编导安排回到母校的演讲厅里进行,整场戏创作力和创新力明显不足,给了电影一个颇显无力的结尾。反观年日版电视剧新《一吻定情》的成功翻拍,一个颇为重要的因素是,翻拍时因原著者多田薰已去世,丈夫西川茂充当顾问,剧中增加了丈夫的视角,表现为直树很早就爱上了湘琴,甚至在她的支持下,才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双重视角下的爱情关系,这是之前翻拍作品中所没有的。同样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当性别视角的转换后,观众惊喜大呼,原来直树还有这样的一面啊。显然,陈玉珊版《一吻定情》没有做到这一点。“得”:动作夸张的漫画式表演运用得当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十分夸张的喜剧化表演是日本漫改影视剧的一大特色。基于日本深厚的漫画文化土壤,演员以表情和肢体表现漫画中的原型人物,还原漫画夸张的呈现方式,在日本为观众所乐于接受和欢迎。夸张的漫画式表演风格,不仅能抓住原著漫画的特点和精髓,还能进一步加强喜剧效果,帮助塑造人物。《一吻定情》里F班的“琴子”是漫画式表演的集中承担者,借助于漫画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通过“琴子”因为追“直树”所做出的种种蠢事,反衬出“琴子”单纯、可爱、善良的性格特征。“直树”的魅力在于初始阶段一步到位的人物设定,而“琴子”之所以能以“笨蛋”的人物设定一步步走进观众心里成为一个有性格魅力的角色,皆是夸张的漫画式喜剧表演来一一实现的。林允在陈玉珊版《一吻定情》里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她的表演中明显吸收了漫画式表演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五官上的特点,又没有使用过度到脸部变形的地步,尚能保持在一个中国观众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太少,故事的漫画特点丧失,喜剧色彩降低;太多,也难免被中国普通观众诟病。影片中,直树妈妈(钟丽缇)就采用了接近原汁原味的漫画式表演风格,而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学校同学的表演都相对比较自然,整体而言,该片在表演风格运用和把握的较为恰当。事实上,国内电影表演仍是以“体验派”和“方法派”为主导。自周星驰“无厘头”式的喜剧表演风格稳定之后,目前中国优秀的喜剧演员如黄渤、王宝强等人,每个人的喜剧表演各有特色却始终未成风格一派。电影版《一吻定情》借鉴日本漫画式表演,至少开始了中国演员喜剧表演的新尝试,丰富了今年中国大陆银幕中的喜剧呈现。陈玉珊导演的此次电影翻拍有“得”有“失”,况且这并不是第一次电影翻拍,年日本翻拍了电影《一吻定情》也是反响平平。翻拍之后又翻拍,《一吻定情》的故事为什么让人百看不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吻定情”,在每个观众心中都会有一个独特且私人的“演绎”,远远超过在银幕上的演绎次数和特定场景。“一吻定情”的故事看似涉及了阶层,校园,家庭,财富,事业,人生,但最后都转化为追求真爱的助力,这是一个真空里的纯爱故事,一个现代的童话,一个平衡所有价值观念的爱情理想。因为这个故事简单直接地呈献出人类内心最深处、最彻底、最渴望的情感——真爱,这便是完美戏核的魅力。—THEEND—作者

谈谈编辑

都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862.html